暮归北山下丛木颓垣未知何人祠也苍凉独步悄然成诗

树中出铃语,觉径经荒祠。

星光满空廊,照见欹残碑。

欲读不能审,悄立回风吹。

轻尘旋成阵,堕叶飘相随。

屋角落鸟羽,草心系虫丝。

人迹一无到,精灵沓来窥。

怜余嗜幽僻,不碍拈吟髭。

明朝脱经过,盥手陈江篱。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独自漫步在北山下的丛木与颓垣之间,探访一座未知的祠庙,所感受到的苍凉与神秘氛围。诗中的景象细腻而富有画面感,通过“星光”、“残碑”、“轻尘”、“落叶”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凄美的意境。

首句“树中出铃语”,以拟声词“铃语”形象地描绘了夜晚树林中传来的某种声响,仿佛是风中摇曳的树叶发出的声音,为整首诗定下了幽静的基调。接着,“觉径经荒祠”点明了诗人的行踪,他发现了一座荒废的祠庙,引发了他对历史与时间流逝的感慨。

“星光满空廊,照见欹残碑”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祠庙的荒凉与古老。星光洒满空荡的走廊,照亮了残破的石碑,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祠庙的历史悠久和曾经的辉煌。接下来,“欲读不能审”表达了诗人试图解读碑文却未能完全理解的困惑,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更加贴近人心,引人深思。

“悄立回风吹”描绘了诗人站在祠庙前,微风吹过,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他的身影与思绪在风中摇曳。这一细节处理,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沉思。

“轻尘旋成阵,堕叶飘相随”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如轻尘的旋转和落叶的飘落,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静谧与空旷,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轮回。

“屋角落鸟羽,草心系虫丝”则将视角转向了祠庙周围的动植物,通过鸟羽与虫丝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同时也与祠庙的静寂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丰富性。

最后,“人迹一无到,精灵沓来窥”两句,巧妙地将人类活动与超自然元素相结合,暗示了祠庙中可能存在的神秘力量或守护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怜余嗜幽僻,不碍拈吟髭”表达了诗人对幽静之地的喜爱,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诗歌的喜悦之情。“明朝脱经过,盥手陈江篱”则预示着诗人将再次回到这里,以更纯净的心态继续探索与创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北山下祠庙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对生命、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游漪园暮归湖上

名园负郭水为邻,水上垂杨系马频。

寻遍旧踪疑隔世,画来秋色借全身。

池台入瞑难留客,鱼鸟能愁不近人。

若说西湖似西子,此时意态祇宜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洪忠宣祠

啖雪龙庭十载馀,辞家犹忆建炎初。

两宫辛苦餐梨面,万里烟尘递蜡书。

事去仅归苏武节,身闲聊傍葛洪居。

汤阴祠墓还邻近,可共英灵感故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登石甑山

草闲寻得径,绝顶豁云烟。

漠漠风寒石,冥冥雁没天。

塔标银汉外,寺圮劫灰前。

只隔西湖木,歌钟万户喧。

形式: 五言律诗

由烟霞岭至紫云洞精舍

日出倚湖棹,阴岭此孤发。

丛筱时钩衣,晞露渐盈袜。

已有樵斧声,丁丁出深樾。

欲叩径所从,寻声易飘忽。

稍稍开停云,微微辨琳阙。

夜梵悄已沈,晨钟闲将歇。

入门见夷光,沈照坐岩窟。

洞气凝古香,云根抱臞骨。

相对我亦忘,焉知境超越。

君听幽涧泉,泠泠几时竭。

形式: 古风 押[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