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用喜雨韵三首(其一)

何消黍稷荐馨香,三尺抬头即昊苍。

雨缶决来如此溢,风车输与自然凉。

问他金玉堆成坞,更使珠玑积在箱。

逢却年饥堪煮否,移民移粟定旁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何必用香米祭祀求神福,抬头就能望见广阔的天空。
雨水从瓦罐中溢出,如同自然的馈赠带来清凉。
问那些金银财宝堆积如山,是否能换成粮食装满仓库。
面对饥荒,人们不禁怀疑,是否能用这些财富换得食物,迁移百姓和粮食时内心惶恐。

注释

黍稷:泛指谷物,用于祭祀。
昊苍:形容天空广大无边。
雨缶:下雨时的瓦罐。
风车:这里可能指的是自然风力带来的凉意。
金玉堆成坞:形容大量金银财宝堆积。
珠玑:比喻珍贵的珠宝。
年饥:饥荒之年。
移民移粟:迁移人民和粮食。
旁皇:犹豫不决,心中不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及时的喜雨为农作物带来滋润,反映出诗人对自然恩赐和农业丰收的情感。开篇“何消黍稷荐馨香”,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大地比作一张桌布,而黍稷(一种谷类作物)则是桌上散发着香气的佳肴,表达了诗人对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紧接着“三尺抬头即昊苍”,形象地描述了雨水如同天空中的一种力量,一旦倾盆而下,便能让大地迅速回复生机,呈现出一片繁盛。

接下来的“雨缶决来如此溢,风车输与自然凉”则更进一步描绘了这场喜雨的强烈和及时。诗人用“雨缶决来”形容雨水如同决堤而出的洪流,而“风车输与自然凉”则表明这场雨不仅带来了水分,连带着也降低了气温,使得天气变得清凉宜人。

最后两句“问他金玉堆成坞,更使珠玑积在箱。逢却年饥堪煮否,移民移粟定旁皇”则深化了主题,从物质的丰富转向对未来岁月的期盼。诗人以金玉堆积、珍宝满箱比喻物资的充裕,并通过设问的方式表达出在饥荒年份中,这样的储备是否足够维持人们的生活,继而提出了移民和粮食的安排问题,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百姓福祉的关怀。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也透露出其对社会、农业以及人民生活的关心。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八用喜雨韵三首(其三)

砾石何分埠与岑,神功且幸景多阴。

愿闻庆义空中语,喜听子期岩下音。

南圃壁悬居士杖,西邻床撼女郎砧。

消磨乡思凭杯酒,力不能任莫放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八用喜雨韵三首(其二)

残暑如烝尚不禁,坐邻三鼓斗杓沈。

雨调可是月离毕,时熟元来岁在心。

筋力不堪凭几案,头颅惟便卸冠簪。

呼童火燎焦冥种,投隙藏虚未易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八用喜雨韵三首(其一)

饭抄云子得能香,秋赛村村答上苍。

雀集田畴营宿饱,牛閒篱落卧新凉。

栖栖底用干邻粟,翼翼惟应咏我箱。

一稔居然宽百虑,不须禹稷更皇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十一二用喜雪韵四首(其四)

只堪闭户著潜虚,欲作遨头畏简书。

乍密乍稀云冻后,半融半落雨收初。

封条正恐观梅错,渍谷犹疑学稼疏。

却喜明朝春税驾,气苏??与狙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