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答客问

栖迟社栎涧松閒。天任养衰顽。

一邱一壑余残梦,空回首、万里江山。

透网鱼宁得所,巢林鸟怎飞还。庭柯何事足怡颜。

三径莽榛菅。楼台片段浑无地,更休言、玉宇高寒。

几叶云烟画本,一龛香火蒲团。

形式:

鉴赏

这首词以深沉的感慨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词中“栖迟社栎涧松閒”一句,以“社栎”和“涧松”象征着词人的隐逸生活,表达了词人对自由自在、不为世俗所拘束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天任养衰顽”则透露出词人面对岁月流逝、身体逐渐衰老的坦然态度,他选择顺应自然规律,以一种超脱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变化。“一邱一壑余残梦,空回首、万里江山”,词人回望过去,心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但同时也意识到,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壮丽,如今只能在回忆中寻觅。

“透网鱼宁得所,巢林鸟怎飞还”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己比作被束缚的鱼和无法自由飞翔的鸟,表达了词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的束缚与无奈,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庭柯何事足怡颜。三径莽榛菅”,词人通过描述庭院中的树木和杂草丛生的小径,反映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也暗示了他对世事变迁、人事沧桑的感慨。

“楼台片段浑无地,更休言、玉宇高寒”两句,描绘了词人眼中世界的破碎与寒冷,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最后,“几叶云烟画本,一龛香火蒲团”则展现了词人内心世界的一片宁静与淡泊,他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云烟缭绕的画卷中寻找安慰,在香火缭绕的蒲团上寻求内心的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词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追求。

收录诗词(174)

叶恭绰(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浣溪纱.题张大千自画象,作钟馗装束

畴向三千觅大千。掀髯一笑故依然。

不知皮骨为谁妍。

衣锦倘争山薜制,簪花应继海棠颠。

尘中游戏自年年。

形式:

鹧鸪天.寿劳敬修八十

风雨婆娑八十人。海滨元自不垂纶。

扫除入世胸中棘,长养凌寒劫后筠。

看羽换,推花新。壶天依约有通津。

坊开履道窝安乐,懒向桃源问几秦。

形式:

扫花游.民国十五六年,余卜居圣湖之滨。每来往孤山,见道侧孙花翁墓埋没蓬颗间,心焉伤之,拟为修葺,未果也。旋闻湖滨筑路,墓将被毁,方商之周湘舲,谋迁葬,得易大岸自杭急札,云墓已毁。湘舲立遣人往杭道地,则仅得束棺之铁及石碣、石案诸物,棺椁则云已化尽。湘舲乃与刘翰怡筑冢于道左高阜,表曰宋词人孙花翁墓,树石案于前,实则遗骼已莫知所在矣。方事之殷,大岸为图纪之,且题词甚悲,久存余所。越十余载,余避兵香港,大岸病逝于沪,所遇之阨甚于花翁,及卅一年冬,余归,乃借诸友为营葬于沪之联义山庄。其遗命欲葬西湖,终莫之遂,可哀也已。余检书笥,得大岸图卷于丛残中,念文人无命,今古一丘。乃依大岸原调,并次其韵,和词一章,题之卷尾。霜花已谢,雁影空留,留此墨痕,徒多一重公案。噫,月泉汐社,不必尚在人间;玉田碧山,亦复谁为吟侣。后不如今今非昔,固不止怀贤伤逝之痛而已。后有作者,请视斯文

词心百结,付一往沈冥,罢歌苌楚。怨痕梦缕。

尽秋坟夜唱,鹤衣愁舞。坏土飘零,莫话西陵风雨。

逐流去。问尘世那寻,堪葬花处。穿冢空自许。

甚没分同归,段桥西路。菊泉荐俎。

好萧条异代,共盟幽素。满目江山,谁省骚人意苦。

漫回伫。折冰弦、恨深重鼓。

形式:

浣溪纱.旧梦

旧梦依稀幻水云。枯香愁对白头人。

万山深处倘逢君。

九畹最宜骚客佩,双烟都为女儿熏。

卅年陈事与谁论。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