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初春至狮子峰

山居适山性,趣与游观别。

斟酌物外情,阴晴含悱恻。

峨峨狮子峰,匿影万山窟。

瓮底海潮音,烟中古苔色。

泉响不到门,顿觉声闻灭。

山僧惊我老,惘惘成今昔。

龙泓荇藻横,人生事如发。

自性本不存,去住空皮骨。

忍作无情游,拄杖随所适。

谷口渐通樵,人家枕斜日。

春风入云隙,炊烟相与白。

暝色认茅檐,厨香笋可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闲适与感悟。首句“山居适山性”直接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契合,他以山为家,享受着山间的宁静和自由。接下来的“斟酌物外情,阴晴含悱恻”暗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无论是阴晴变化,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峨峨狮子峰,匿影万山窟”描绘了狮子峰的雄伟景象,峰峦藏于群山之中,显得深邃而神秘。诗人通过“瓮底海潮音,烟中古苔色”,运用比喻手法,将山泉声音比作海潮,古苔色在烟雾中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古老的氛围。

“泉响不到门,顿觉声闻灭”写出了山居的静谧,泉水声虽近,却仿佛消失在门外,让人心境平和。诗人感叹“山僧惊我老,惘惘成今昔”,流露出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龙泓荇藻横,人生事如发”以池塘中的水草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如同头发般易逝。诗人进一步认识到“自性本不存,去住空皮骨”,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最后,“忍作无情游,拄杖随所适”表达诗人选择随心所欲地游历山川,不带过多情感牵绊。沿途“谷口渐通樵,人家枕斜日”,展现了田园风光,而“春风入云隙,炊烟相与白”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山村生活图景。

整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独特体验和对生命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清末近现代初诗人俞明震的山水诗风。

收录诗词(254)

俞明震(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四月初六夜同病山泛舟鉴湖

柔橹轻鸥外,花明柳暗天。

一春能几日,双鬓各衰年。

欹枕山如幄,推篷月满肩。

渺然沧海思,清夜断桥边。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独游灵峰寺

野寺泉无源,名山僧必俗。

不寻山外山,转受烟霞梏。

灵峰十里遥,秋色满平麓。

微闻钟磬音,寺门隐乔木。

想望诸天高,步步入幽曲。

僧遇无言时,松经劫后绿。

苍然古图画,对此心神肃。

独游取空象,人境两无触。

偶然意所是,云山徒碌碌。

曳杖出青冥,止观吾亦足。

形式: 古风

偶成

又见炊烟出树头,参差野水暗通沟。

胸罗怪史支离叟,坐有黄花烂熳秋。

宜雨宜晴天亦暝,为陵为谷我何求。

西兴钟鼓无人问,远作空山一夜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游花坞至白云堆僧舍午饭

春山无尽藏,有云自深曲。

随处著茅庵,窅然寄心目。

云根函一窗,万竹深如束。

日午云不归,浓阴补山绿。

净理不可举,钟声来断续。

孤筇身外身,幽往迷前躅。

檐隙坐相忘,春去了无触。

古佛野僧旁,茶香饭初熟。

一饱不愿馀,人生几陵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