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崇圣寺简云端僧录

暮尘飘尽客愁长,来扣禅关月满廊。

宋玉逢秋空雪涕,净名无地可容床。

高云覆槛千岩树,疏磬含风一夜霜。

回首故园红叶外,只将多病告医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翻译

夜幕降临,尘埃落定,旅人的忧愁更显深长,他来到禅寺门前,月光洒满了走廊。
像宋玉在秋天感受到凄凉,不禁泪如雪下,净名寺中连一张床也容纳不下他的悲伤。
高高的云层覆盖着栏杆,围绕着千岩万树,稀疏的钟声带着秋夜的寒霜。
回望故乡,只见红叶之外,病痛缠身的我只能向医神求助。

注释

暮尘:夜晚的尘埃。
客愁:旅人的忧愁。
禅关:禅寺门。
月满廊:月光洒满走廊。
宋玉:古代诗人,以悲秋著名。
空雪涕:泪如雨下。
净名:寺庙名,暗示心境。
无地可容床:形容极度悲伤。
高云:高耸的云层。
覆槛:覆盖栏杆。
千岩树:千山万树。
疏磬:稀疏的钟声。
含风一夜霜:带着秋风的霜冻。
故园:故乡。
红叶:秋天的红叶。
多病:身体多病。
医王:医神或医术高明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题目为《题崇圣寺简云端僧录》。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游子离愁和对佛法修行的向往之情的诗句。

首先,“暮尘飘尽客愁长”这句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旅人,到了傍晚时分,看着尘世间的喧嚣逐渐平息下来,而自己的思念却无边无际,无处安放。这是一个常见的意象,用来描绘游子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

接着,“来扣禅关月满廊”则转向了佛教修行的氛围。禅关通常指的是僧院中用于打坐冥想的空间,而“月满廊”则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夜晚景色,暗示着作者对这份宁静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下一句,“宋玉逢秋空雪涕”,通过宋玉这个人物的出现,将意境转移到了古人身上。宋玉是一个典故中的形象,常用来比喻清高脱俗的人物。在这里,他遇见了一片秋天的大雪,这种景象通常与悲凉、寂寞的情感联系在一起。

“净名无地可容床”则是说,即使是佛教中所追求的“净名”,也找不到一块可以安放身心的地方。这里的“净名”可能指的是清净的心灵或是佛法的修持,而“无地可容床”则继续强调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

“高云覆槛千岩树,疏磬含风一夜霜”则描绘了一幅壮观而又孤寂的山中景象。云雾缭绕于高耸的围墙之上,千岩树木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壮丽,而“疏磬含风一夜霜”则形容了清晨后的露水和霜冻,这是一种典型的山中秋景。

最后,“回首故园红叶外,只将多病告医王”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以及身心俱疲,希望向医生求助以恢复健康的心情。这里的“医王”可能是指佛教中的“药师佛”,在佛教中被认为能够治愈众生的疾病和烦恼。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佛法修持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精神寄托的渴望,同时还表现出了身心疲惫、希望寻求救赎的心情。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题横水驿双峰院松

故园溪上雪中别,野馆门前云外逢。

白发渐多何事苦,清阴长在好相容。

迎风几拂朝天骑,带月犹含度岭钟。

更忆葛洪丹井畔,数株临水欲成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薛廷范从事自宣城至因赠

少年从事霍嫖姚,来自枫林度柳桥。

金管别筵楼灼灼,玉溪回首马萧萧。

清风气调真君辈,知己风流满圣朝。

独有故人愁欲死,晚檐疏雨动空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赠天卿寺神亮上人

五看春尽此江濆,花自飘零日自曛。

空有慈悲随物念,已无踪迹在人群。

迎秋日色檐前见,入夜钟声竹外闻。

笑指白莲心自得,世间烦恼是浮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赠王先生

太一真人隐翠霞,早年曾降蔡经家。

羽衣使者峭于鹤,鸟爪侍娘飘若花。

九鼎栏干归马齿,三山窕窈步云涯。

时因弟子偷灵药,散落人间驻物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