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青县以北书所见》,是明代诗人沈嘉客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
首句“青城叹靡尽,赤子惨莫舒”,开篇即以强烈的悲悯之情,描述了青城遭受战争蹂躏的惨状,无辜的孩童在战火中饱受痛苦,无法得到一丝安慰。接下来,“变属经年后,感深弥似初”两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并未减轻人们对战争的哀伤和痛楚,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愈发深厚。
“当时遭祸乱,今日见丘墟”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昔日繁华之地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老稚鲜存活,门庭概破除”进一步描绘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毁灭性打击,老人和孩子生命垂危,家家户户门户残破不堪。
“孑遗无日过,所在餐风居”写出了战后幸存者的生活状态,他们每日颠沛流离,只能在野外寻找食物,生活极其艰难。“待妇何从馈,盼儿倚孰闾”则反映了战乱中家庭成员的分离,妇女无处可送食物,孩子们四处流浪,无人照看。
“行来百步内,坐少三未储”形象地展现了战乱下物资极度匮乏的现实,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无法保障。“痛定重思及,愁深谁与抒”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感慨,以及对如何缓解这种痛苦的深深忧虑。
最后,“出汤早蹈火,后篦愈前梳”通过比喻手法,形容战乱中人们为了生存不惜付出巨大牺牲,甚至比过去更加勇敢。“流血满天地,积戈遍车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鲜血洒满了大地,武器遍布各地。“巢林徒有燕,穴地已无鱼”以自然界的现象反衬人类社会的荒凉,鸟儿失去了家园,鱼儿无处藏身。“丧亡今若此,诛敛竟何如”则提出了对战争根源和后果的深刻质疑,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罪行的谴责。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战乱后社会现状的描绘,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巨大破坏力,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和人文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