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天然的长老在荐福寺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宁静与祥和的气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长老利用蒲叶编织成鞋履,以及以拄杖穿行于云雾之中,穿梭市集,换取香粳以奉养父母的情景,体现了长老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方丈前头蒲叶细”,开篇即以“方丈”点出寺庙的庄严与宁静,而“蒲叶细”则暗示了长老对生活细节的精心照料。接着,“上人纫蒲织为屐”,进一步描绘长老利用自然材料,亲手编织鞋履的过程,既体现了他的勤劳与智慧,也流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
“拄杖挑云过市西,换得香粳奉甘旨”,这一句生动地展现了长老在日常生活中与世俗世界的互动,他以拄杖穿行于云雾之间,跨越市集,以换取所需的粮食,以此来满足家庭的需求,体现了长老对家庭的深情厚意和对传统美德的坚守。
“袈裟焚兰还诵经,慈颜怡怡双鬓星”,这里通过“焚兰”这一动作,不仅增添了寺庙的香气,也象征着长老内心的纯净与修行的深入。同时,长老慈祥的面容与双鬓的白发,共同构成了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长老的智慧与平和。
最后,“瓮头酿得春酒绿,但愿四时蒲叶青”,表达了长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不仅在春日酿造美酒,享受生活的甜美,更希望四季常青的蒲叶能带来持续的生机与希望,寓意着对自然与生活的永恒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长老日常生活片段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与禅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