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杂咏(其一)

竹径延缘胜赏探,流觞曲水渌波涵。

何妨脩禊日过五,且喜行春月正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竹林小径中漫步赏景的情境,以及与友人共聚兰亭,举行流觞曲水之宴的雅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乐的和谐交融。

首句“竹径延缘胜赏探”,开篇即点明了地点与活动——沿着竹林小径探寻美景。竹林作为背景,不仅增添了自然的静谧与清新,也象征着高洁与雅致,为后续的赏景活动奠定了基调。

次句“流觞曲水渌波涵”,进一步描绘了活动的场景。流觞,即古代文人雅士在水边举行的一种饮酒游戏,参与者将酒杯置于水面,任其随水流漂动,停于某人面前时,该人便需饮酒。曲水则指弯曲的流水,这里与“渌波”(清澈的水面)相呼应,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生活情趣的品味。

后两句“何妨脩禊日过五,且喜行春月正三”,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相聚时刻的珍惜。脩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通常在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举行,人们会到水边沐浴,祭祀河神,以祈求健康与丰收。在这里,“脩禊日过五”可能是指时间的推移,暗示着时光的流转。而“行春月正三”则是对当前时节的描述,正值春季,万物复苏,正是出游赏景的好时节。这两句通过对比,既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对当下相聚的喜悦表示了肯定,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与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对文化活动的推崇以及对友情与相聚的珍视,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兰亭杂咏(其二)

即景还思晋永和,崇山真见绿嵯峨。

斯人不祗清谈辈,誓墓高风有足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兰亭杂咏(其三)

丝竹虽无琴筑环,逸情真可傲东山。

中郎若复相衡量,剩有兰亭在世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兰亭杂咏(其四)

真迹当年付老僧,赚来萧翼许多能。

若方吐哺周公旦,房相抡贤未足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蒸]韵

自绍兴一日渡江至圣因寺行宫

朝辞馀暨暮钱塘,片刻长江稳渡航。

未免情殷恋西子,不殊风便送滕王。

快晴乍觉烘山翠,弦月遥疑钓水光。

十亩行宫游不足,憩閒命笔玉兰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