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曲.野客

春归不恋风光住。向老拙问讯槎父。

叹匡山李白飘零,寂寞长安花雨。

指沧溟铁网珊瑚,袖卷钓竿西去。

锦袍空醉墨淋漓,是万古声名响处。

形式: 词牌: 鹦鹉曲

翻译

春天离去不再留连美景,向老者询问关于槎父的信息。
感叹匡山的李白漂泊不定,孤独地在长安雨中度过。
手指向大海,像铁网般捞取珊瑚,他手持钓竿向西而去。
身穿华丽的锦袍,却只能借酒浇愁,这里曾是名声流传万古的地方。

注释

春归:春天离去。
不恋:不再留恋。
风光:美景。
住:停留。
向老拙:向老者。
问讯:询问。
槎父: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叹:感叹。
匡山:位于四川的一座山,与李白有关。
飘零:漂泊不定。
寂寞:孤独。
长安:唐代都城,今西安。
花雨:花瓣如雨。
指:指向。
沧溟:大海。
铁网:比喻捕鱼的工具。
珊瑚:海底美丽的生物。
袖卷:袖子卷起。
钓竿:钓鱼工具。
西去:向西走。
锦袍:华丽的袍子。
空醉:徒然醉酒。
墨淋漓:酒杯中的墨水洒落。
万古:永远。
声名响处:名声流传的地方。

鉴赏

这首元代冯子振的《鹦鹉曲·野客》描绘了一幅春天离去而诗人独自沉思的画面。"春归不恋风光住"表达的是春天离去,不再留连于美景之中,暗示时光流转。"向老拙问讯槎父"中的"槎父"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仙人,诗人借此寓言自己年事已高,寻求超越尘世的智慧。

"叹匡山李白飘零,寂寞长安花雨"借李白的飘泊生涯,感叹自己的孤独与长安繁华落花的对比,流露出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和现实的孤寂感。

"指沧溟铁网珊瑚,袖卷钓竿西去"运用象征手法,将大海比作铁网,珊瑚比喻珍贵,表达出诗人想要挣脱世俗束缚,归隐江湖的愿望。

"锦袍空醉墨淋漓,是万古声名响处"则揭示了诗人虽然身着华丽,但内心更向往的是无拘无束的生活,以及追求那种通过文学创作流传千古的名声。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丰富,体现了冯子振在元代文人中对于个人命运与理想追求的独特见解。

收录诗词(132)

冯子振(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自号瀛洲洲客、,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 字:海粟
  • 籍贯:怪怪道
  • 生卒年:1298

相关古诗词

鹦鹉曲.野渡新晴

孤村三两人家住,终日对野叟田父。说今朝绿水平桥,昨日溪南新雨。

碧天边岩穴云归,白鹭一行飞去。便芒鞋竹杖行春,问底是青帘舞处?

形式: 词牌: 鹦鹉曲

鹦鹉曲.黄阁清风

箕尾传说商岩住。空桑子伊尹无父。

汉萧何昂宿分英,李靖唐时行雨。

出山来济了苍生,却卷白云闲去。

一千年黄阁清风,是万古声名响处。

形式: 词牌: 鹦鹉曲

鹦鹉曲.愚翁放浪

东家西舍随缘住。是个忒老实愚父。

赏花时暖薄寒轻,彻夜无风无雨。

占长红小白园亭,烂醉不教人去。

笑长安利锁名缰,定没个身心稳处。

形式: 词牌: 鹦鹉曲

鹦鹉曲.感事

江湖难比山林住。种果父胜刺船父。

看春花又看秋花,不管颠风狂雨。

尽人间白浪滔天,我自醉歌眠去。

到中流手脚忙时,则靠着柴扉深处。

形式: 词牌: 鹦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