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鸣沙山与月牙泉的自然景观,以及对历史与传说的追忆。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鸣沙山独特的自然现象——沙鸣,以及月牙泉的清澈与宁静。诗中融合了历史的痕迹与神话的色彩,如汉武帝时的天马故事,以及对古代神灵力量的想象。
首句“敦煌城南山鸣沙”,点明地点,引出鸣沙山这一奇特景观。接着,“中有大泉古渥洼”描述了月牙泉的存在,其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跃然纸上。“后人好古浑不识,但从形似名月牙”,表达了对现代人未能深刻理解古代文化与自然现象的感慨。“或为语言偶相类,听随世俗讹传讹”,指出了一些误解和误传,强调了真实与真相的重要性。
“我稽志乘分两处,古碑何地重摩挲?”表达了对历史文献和古迹的重视,希望深入研究以揭示真相。“参戎马公偏好道,茸修古庙山之阿”,提到一位喜好古道的参戎马公,他可能在维护和弘扬这些文化遗产。“约日驱车同访胜,一泓清漪月钩斜”,预示了一次探寻之旅,期待发现更多关于这片土地的故事。
“堆沙四面风卷起,人来坐坠寂无哗”,描绘了鸣沙山的独特景象,风吹动沙丘,却并未引起喧哗,展现出一种静谧之美。“忽闻沙里殷殷响,声似渔阳鼓掺过”,突然间,沙中传来沉闷的声音,仿佛渔阳鼓声穿越时空而来,增添了神秘感。“人道神灵不可测,英物未许人搜罗”,暗示了这片土地上可能隐藏着超乎寻常的力量或秘密。
最后,“汉武当年产天马,万晨沙场战马多”,将话题拉回历史,提及汉武帝时期与战马相关的辉煌时刻。“何如今日成陈迹,沙不扬尘水不波”,感叹时间的流逝,昔日的辉煌已成过去,但自然的美依然存在。“渥洼渥洼是与否,我还作我鸣沙山下月牙歌”,以疑问结尾,表达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深思,同时也以诗歌的形式纪念这片土地的美丽与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