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九日游月牙泉

七载边关客,年年快此游。

天高风扫暑,地僻径通幽。

酌酒邀同伴,看花豁远眸。

归来聊纪胜,明日是新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边关度过的七年时光中,每年六月十九日游览月牙泉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友情的珍视。

首联“七载边关客,年年快此游”,开篇点题,以七年为时间跨度,强调了作者对月牙泉之游的期待与喜爱。这里的“边关”不仅指地理位置的偏远,也暗示了作者可能经历了艰苦的生活环境,而月牙泉的游览则成为了一种心灵的慰藉。

颔联“天高风扫暑,地僻径通幽”,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月牙泉独特的地理环境。高远的天空和清凉的微风驱散了夏日的炎热,偏远之地的幽静小径则引领着人们进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这两句描绘出一幅宁静、凉爽、幽深的画面,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里的清凉与宁静。

颈联“酌酒邀同伴,看花豁远眸”,进一步展示了游览中的社交活动和审美体验。与朋友共享美酒,共赏花景,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这里通过“豁远眸”这一形象化的表达,生动地描绘了赏花时心灵的开阔与愉悦。

尾联“归来聊纪胜,明日是新秋”,表达了游览后的感慨与期待。在结束了一天的游览后,作者选择记录下这次美好的经历,为未来留下回忆。同时,通过“明日是新秋”这一句,既暗示了季节的更替,也预示着新的开始,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憧憬。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月牙泉独特景色的描绘以及与友人的互动,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生活美好瞬间的捕捉与回味。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作品。

收录诗词(47)

苏履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敦煌两关遗迹

昔年常记万军屯,传说阳关与玉门。

此日敦煌寻旧迹,唐碑汉碣许同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敦煌两关遗迹

见说阳关与玉关,平沙万里暮云屯。

唐人再出休歌曲,汉将生还许拜恩。

落日三秋空眺望,边峰几度叹亡存。

敦煌犹是当年地,编户殷繁漫等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鸣沙山歌

鸣沙之山何崔嵬,壁立万古无倾颓。

冲寒疾风吹不起,百夫蹙踏激荡鸣轻雷。

抛衣奋臂各成队,尻竦足撑下如坠。

初闻殷殷继咚咚,馀音似与宫商配。

或言此地肺,中空乃作响。

遮莫入柱穴,元气时下上。

一窍偶闭声隆隆,正如双耳被人蒙。

是谁好事为此剧,嘲笑不怕恼天公。

沙本不解鸣,沙鸣人所使。

游嬉值升平,感慨念厥始。

敦煌古郡几回开,鼙鼓惊天动地来。

今日沙场围绣壤,依稀琴筑费人猜。

形式: 古风

月牙泉歌

天池巧瘗穷荒界,半出寒泉落天外。

千丈万丈不知深,支分定是银河派。

沙山四面如玦环,纤尘未敢侵衣带。

尾闾不泻止不盈,海若灵宅疑斯在。

惊涛蓦地冲风起,鲸鱼跋浪沧溟里。

气吞云梦压潇湘,咫尺应须论万里。

风和日暖正沦涟,获苇萧萧亦可怜。

铁背七星安足问,人间何事要神仙!

弯弯数亩只如弓,此水直与天为通。

房星当年水底过,失群天马出清波。

汉家天子不解事,遂令千山战骨多。

至今不见古涯洼,我道龙媒此即家。

除却灵池何处觅,茫茫千里尽平沙。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