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寿昌道中的自然风光与乡村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田园诗意和深沉的怀旧情感。
首联“山邑少桑麻,清溪卷素沙”,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略显荒凉的画面:山城之中,农田稀少,唯有清澈的小溪在阳光下泛着银白的光芒,溪水轻柔地卷起细软的白沙,展现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寂寥的美。
颔联“岸崩桥半断,村僻路三叉”,进一步描绘了道路的崎岖与村庄的偏远。山洪冲刷下的河岸已变得残破不堪,古老的桥梁仅剩一半,摇摇欲坠;而通往村庄的道路则分岔三处,显得既幽静又孤独。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暗示了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乡村现状。
颈联“废渡留芳草,深沟卧古槎”,将视角转向了废弃的渡口与深邃的沟壑。被遗忘的渡口旁,芳草萋萋,生机盎然;而深沟之中,古老的木头横卧其中,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与岁月的沧桑。这两句通过对比废墟与生命力,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界的永恒。
尾联“老翁苔石坐,犹自问京华”,将画面聚焦于一位坐在青苔覆盖的石头上的老翁身上。他虽身处偏远之地,却仍心系远方的京城,对繁华世界的关注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时光与故乡的深深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与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对过去与未来的深刻反思。语言质朴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