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諠。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

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

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

君若欲一醉,时出赴宾筵。

洛中多君子,可以恣欢言。

君若欲高卧,但自深掩关。

亦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

形式: 古风

翻译

大隐隐于朝堂市井,小隐隐于山林之间。
山林太过寂静冷清,市井则喧嚣吵闹。
不如做一名中隐之人,居于官署之中。
看似出入朝廷,又似隐居,既不忙碌也不悠闲。
不用费心劳力,又可免于饥饿寒冷。
整年无公务烦扰,每月有俸禄收入。
如果你喜欢登山,城南有秋山可供游玩。
如果你爱好游逛,城东有春园可供欣赏。
如果你想偶尔醉一场,随时可去参加宴会。
洛阳多贤人,可以尽情畅谈欢笑。
如果你想静卧,只需自己深深闭门。
也不会有车马宾客,匆忙来到你门前。
人活一世,很难两全其美。
贫穷则饱受饥寒,富贵则多忧虑。
唯有这中隐之士,才能身安且吉。
贫富与顺逆,都在这二者之间。

注释

大隐:指在朝廷或繁华都市中隐居的人。
小隐:指在山林或偏远地方隐居的人。
丘樊:指田野、山林。
嚣諠:喧闹、嘈杂。
中隐:介于大隐和小隐之间,居于官署而心隐的人。
留司官:官署,指朝廷中的官职。
登临:登山游览。
丰约:富裕或贫穷的情况。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的片段,通常被称为《中隐》。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一种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即“中隐”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既不完全脱离世俗,也不过分追求功名利禄的生活态度。

诗中开篇即提出大隐、小隐之说,通过对比两者的生活环境和氛围,表明了诗人对于这种极端选择的质疑。随后,“不如作中隐”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人的主张,即选择一种介于世俗与山林之间、忙闲适中的生活方式。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这种生活的状态,它既有参与社会活动的可能,又保持了一定的自由和悠闲。这样的生活不仅避免了过度的劳累与贫困,也规避了富贵带来的忧患。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这两句则描绘了中隐生活中的经济状态,没有繁重的官职任务,却能定期获得稳定的收入。这样的经济基础,为诗人所向往的那种自由和安逸提供了物质保障。

接下来的几句“君若好登临,城南有秋山。君若爱游荡,城东有春园。”则是对朋友的一种邀请,表明在这种中隐的生活状态中,还能享受自然之美和人际交往的乐趣。

最后,“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一句总结了诗人的观点,即只有这样的中隐生活才是最为理想和值得追求的,它既保证了个人的幸福安康,也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比不同生活状态,展现了诗人对于一种平衡、自由而又不脱离社会的生活向往。白居易以其独特的思考和生动的笔触,为后世留下了一幅美好的生活蓝图。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书绅

仕有职役劳,农有畎亩勤。

优哉分司叟,心力无苦辛。

岁晚头又白,自问何欣欣。

新酒始开瓮,旧谷犹满囷。

吾尝静自思,往往夜达晨。

何以送吾老,何以安吾贫。

岁计莫如谷,饱则不干人。

日计莫如醉,醉则兼忘身。

诚知有道理,未敢劝交亲。

恐为人所哂,聊自书诸绅。

形式: 古风

云门寺

昨夜有风雨,云奔天地合。

龙吟古石楼,虎啸层岩阁。

幽意未尽怀,更行三五匝。

形式: 古风

云居寺孤桐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亭亭五丈馀,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

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以镜赠别

人言似明月,我道胜明月。

明月非不明,一年十二缺。

岂如玉匣里,如水常澄澈。

月破天闇时,圆明独不歇。

我惭貌丑老,绕鬓斑斑雪。

不如赠少年,回照青丝发。

因君千里去,持此将为别。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