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仙岩栖道侣图

高岩接天豁岩腹,洞口垂萝荫岩木。

岩中有客忘岁年,但见花林果新熟,下有解角初茸之岩鹿。

人世苦炎热,幽谷寒淩肤。

寒热不受尔丈夫,偶坐意到羲皇初。

前跪者谁子,捧桃上献何区区。

山中宁有仆与奴,将无就学从门徒。

或疑二客沈冥道未至,犹有光气惊岩隅。

遂令山鬼敬,寻迹来相揄。

吴生作画如草草,逸气迥出人间少。

我披此图中缭绕,世间岂乏此岩谷?

呜呼图中人,以命仙佛纵不足,俯视尘寰真碌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隐士生活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岩栖道侣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首句“高岩接天豁岩腹”,以雄奇的景象开篇,暗示了隐居之地的超凡脱俗。接着,“洞口垂萝荫岩木”描绘了洞穴内外的自然景观,充满了神秘与宁静之美。

“岩中有客忘岁年,但见花林果新熟”两句,刻画了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他们似乎已经超越了时间的束缚,沉浸在四季更迭的自然变化之中。而“下有解角初茸之岩鹿”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岩鹿的出现不仅增添了生机,也象征着隐士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

“人世苦炎热,幽谷寒淩肤”对比了外界的炎热潮湿与山谷中的清凉,突出了隐士生活的独特魅力。接下来的几句“寒热不受尔丈夫,偶坐意到羲皇初”表达了隐士对自由与原始状态的向往,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远离世俗的纷扰。

“前跪者谁子,捧桃上献何区区”描绘了隐士接待访客的情景,通过访客的恭敬态度,侧面展示了隐士的威望与影响力。而“山中宁有仆与奴,将无就学从门徒”则体现了隐士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山中传授知识的活动。

“或疑二客沈冥道未至,犹有光气惊岩隅”则引入了对隐士修行境界的探讨,暗示了他们可能已经接近某种超凡的状态。最后,“遂令山鬼敬,寻迹来相揄”描述了山神对隐士的尊敬与好奇,进一步强化了隐士形象的神秘色彩。

“吴生作画如草草,逸气迥出人间少”赞美了画家吴小仙的画技,认为其作品充满了超凡脱俗的气息,与世间的画作大相径庭。诗人自己“我披此图中缭绕,世间岂乏此岩谷?”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对现实世界的不满。

“呜呼图中人,以命仙佛纵不足,俯视尘寰真碌碌。”诗人感慨于图中人物追求仙佛境界的执着,即使未能达到,也比俯瞰尘世的碌碌无为要高尚得多。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由、自然与超脱世俗的向往之情。

收录诗词(741)

姚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字:姬传
  • 籍贯:安徽桐城
  • 生卒年:nài)(1731~1815

相关古诗词

嘉庆辛酉十二月二十日访方天民于龙眠

寒空欲雪雨霏微,草径孤筇傍石矶。

碧玉山围修竹宅,梅花时叩故人扉。

苍茫旧事谈尘劫,寂历新诗近道机。

更约小桃红破后,来餐春涧蕨芽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壬戌正月四日有怀天民

爱君深谷结茅茨,拥坐梅花千万枝。

贪就子云论字久,其如元亮欲眠时。

松杉蔽径才通涧,风雪空山独咏诗。

容有一函来见讯,樵夫担出白云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八月十四日与胡冠海左叔固张禔乔秦楘共于双溪观月

万松堤俯石潭深,挈榼携筇更一寻。

月自峰头开碧宇,人于露下坐青林。

归樵寂寂时穿径,凉吹萧萧每入襟。

胜地良宵何所语,水流山峙总无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重阳复宿双溪(其一)

人间何事与衰翁?惟有溪山兴未穷。

杖履来频鸡犬识,云霞卧与梦魂通。

朝来雾霁千岩绿,槛外霜初一树红。

我老诸贤年尚富,总毋零落感秋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