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通判挽诗

祖德风规近,诗流句法超。

已多山邑政,恰少省郎招。

旅馆身俱寂,传家道未消。

长令汉杨震,名逐左原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祖先的德行和规矩仍然接近,诗歌的流派和句法超越常规。
他在地方政务上已经做得很多,却很少被京城官员邀请。
身处旅馆,内心寂静,家族的传统还未消减。
他长久地激励着汉代的杨震,使他的名声追赶着左原的典范。

注释

祖德:祖先的品德。
风规:家风和规范。
句法:诗歌结构和表达方式。
超:超过。
山邑:指地方城市。
政:政务。
省郎:京城官员。
招:邀请。
旅馆:旅居之处。
寂:寂静。
传家道:家族传统。
消:减少。
汉杨震:汉代官员杨震,以清廉著称。
名逐:名声追随。
左原标:左原的典范,可能指廉洁的榜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叶适所作,名为《王通判挽诗》。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挽歌,即哀悼逝者、追念功德的诗歌。在这短小的五言绝句中,叶适通过对故人王通生前政绩和文学成就的回忆,表达了自己对于亡友的深切怀念之情。

首句“祖德风规近”,用来赞美王通的德行和法度近乎古圣先贤,这里“祖”字可能暗示王通继承了古代圣哲的教诲。紧接着,“诗流句法超”,则称颂其文学造诣,诗歌流畅且句式高超。

中间两句“已多山邑政,恰少省郎招”表明王通在世时,其治理之能已经遍及许多山城,而他的清廉形象则是难得的。这里,“省郎”可能指的是地方官吏,王通作为清官,其品行在当时就如同“标杆”,令人景仰。

最后两句,“旅馆身俱寂,传家道未消”中,“旅馆身俱寂”,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哀思,而“传家道未消”则表明王通的教诲和精神遗产依旧流传不息。

结尾处,“长令汉杨震,名逐左原标”中,“长令”可能是指王通生前所担任的官职或其它某种长期的影响力,而“汉杨震”则可能是与王通相提并论的一个历史人物或者文学形象。最后,“名逐左原标”,意味着王通的名字和声誉随着时间流逝而日益显赫,犹如古人所立之碑石,成为后世效仿的榜样。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故人的怀念和赞美,不仅展现了叶适作为朋友的深情厚谊,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品德与文学双丰的追求。

收录诗词(394)

叶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世称水心先生。嘉定十六年(1223年),去世,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 字:正则
  • 号:水心居士
  • 籍贯: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
  • 生卒年: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丘安人挽诗

左司遗事远,介妇古风存。

业广添新宅,儒多起旧门。

真亭留寿影,云物护山原。

我欲攀车别,衰残阻故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包颙叟挽词二首(其二)

养志诸郎事,专经永夜残。

虽云绿衫易,更觉綵衣难。

客散棋奁闭,庭虚酒盎乾。

无言慰孤苦,持此问漫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包颙叟挽词二首(其一)

风沙江上宅,斥卤望中村。

密竹元遮径,崇兰早映门。

笑谈看磊落,材力可腾掀。

谁复知心事,沧波雾雨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叶路分居思堂二首(其一)

叶媪开新学,同人饭野蔬。

明经传一相,考古付三馀。

苔色迷青简,虫文蚀素书。

君能葺遗址,堂宇胜于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