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天香》以十七夜之月为题,运用了清代诗人樊榭的韵脚,由叶大庄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冬夜月色下的静谧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与自然景物的交融之美。
首句“玉戏初阑,银妆又换,琼楼现出纤翳”,以“玉”、“银”、“琼”等词汇,形象地描绘了月光洒落于大地之上,如同玉盘初收,银装更换,琼楼(此处或指月光下的景致)渐渐显现,而“纤翳”则暗示了月光下轻柔的云雾,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写弄珠游,绘凌波样,可少神仙新制”,通过“弄珠游”和“凌波样”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月光下水面上的波光粼粼,仿佛是神仙的新制,充满了奇幻与浪漫的气息。
“流连懒去,谁惜汝、欲飞无翅”,表达了对月光美景的留恋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难以触及的无奈与惋惜。
“好是山深一种,婵娟泥人寒翠”,进一步描绘了山间月色的独特韵味,月光如婵娟般温柔,将寒冷的翠绿山色染上一层银白,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美感。
“冬宵最愁对此。奈奇冷、耸肩难避”,点出了冬夜的寒冷,即使面对如此美丽的月色,也难以抵挡寒意,体现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与人的脆弱。
“准备虚窗先掩,重衾如水”,描述了为了抵御寒冷,人们提前关闭窗户,铺上厚重的被褥,如同水一般沉甸甸,形象地表现了冬夜的寒冷与人们的保暖措施。
“尽把梅花付与,呵冻笑、填词不成字”,将梅花与月色相结合,梅花在月光下显得更加娇艳,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尝试着用诗句来表达心中的感受,但因寒冷难耐,最终未能成文,体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面前的灵感与情感的交织。
最后,“误作天明,风鸦叫起”,意味着当人们从美景中回神时,才发现天已渐明,乌鸦的叫声打破了宁静,整个场景从梦境般的美丽回归到现实的清醒之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月光下自然景色的美丽与诗人的独特情感体验,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生活情境的细腻捕捉,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