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首夏述怀五首(其五)

沧海桑田劫未阑,那堪时节又春残。

感深吾辈嗟何补,乱在人心治最难。

呼作马牛曾漫应,处同燕雀敢偷安。

有谁寻得桃源路,隔却云山岁月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首句“沧海桑田劫未阑”以“沧海桑田”这一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世事的巨变,暗示了历史的动荡与变迁,而“劫未阑”则强调了这种变化并未停止,给人以深深的忧虑和不安。

接着,“那堪时节又春残”一句,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联系起来,春残意味着美好时光的消逝,让人不禁感叹时光易逝,岁月无情。同时,这也暗含了对当前时局的不满与无奈。

“感深吾辈嗟何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能力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无力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难以改变现状,这引发了深深的自责与感慨。

“乱在人心治最难”进一步揭示了问题的核心——社会秩序的混乱源于人心的混乱。治理社会并非仅仅依靠外在的制度与规则,更重要的是人心的净化与和谐,而这正是最困难的部分。

“呼作马牛曾漫应,处同燕雀敢偷安”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被驱使的马牛,即使呼之不应,也体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同时,将自己与燕雀并列,虽身处乱世,但也不敢偷安,表现了一种内心的挣扎与坚持。

最后,“有谁寻得桃源路,隔却云山岁月宽”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渴望与追求。桃源象征着一个远离尘嚣、充满和谐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隔却云山岁月宽”则意味着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状态,需要跨越重重困难,经历漫长的岁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收录诗词(286)

金武祥(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陇上作

忆昔将乱离,远行辞大父。

大父春秋高,欲行意原沮。

厥后滞中途,依然返衡宇。

祖庭急问安,一见转愁苦。

溯自圃乡兵,羸老勇犹贾。

继而复渡江,沈屙染难愈。

迎养归故居,医药总无补。

悲哉竟溘逝,仅得六日聚。

差能视含敛,早归幸无阻。

更忆总角时,含饴惯摩抚。

洎乎方弱冠,谆谆详诲语。

白头手一编,文章示规矩。

扶杖必随行,置书勖进取。

至今渺难追,回思益悲怃。

执砚空泫然,恐难绳祖武。

那堪南国䠞,群盗尚撑拒。

何时九州同,家祭告我祖。

年周宿草生,寂寂掩黄土。

再拜奠酒浆,悲怀哽难数。

日夕空归来,扑簌泪如雨。

回望暮门烟,亦是含悲楚。

形式: 古风

大泗庄

陡觉江天朗,开帆趁晚晴。

残云拖雨过,新涨挟潮生。

村小还成市,途遥不计程。

剧怜今夜月,偏照客舟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泰兴道中

依依杨柳拂春风,芳草斜阳一径通。

问路不欺知俗厚,款宾有礼识年丰。

连村树色千重翠,映水花枝雨面红。

如此溪山最佳处,剧怜行旅太匆匆。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镇江舟次

孤帆才见下扬州,铁瓮城边又泊舟。

客梦喜随家北渡,乡心还共水东流。

无边芳草迷瓜步,不断青山到石头。

日暮空江凭眺处,茫茫鼓角动人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