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宋湘所作的《八月十五日得四川官军扫荡安乐坪贼匪捷报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充满了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和对国家安定的期待。
首句“谈兵不到草莱臣”,以一种轻松的口吻开始,似乎在说那些谈论军事策略的人并不理解基层百姓的心声。接着,“闻喜犹能作颂声”则表达了即使在喜讯传来时,人们也能保持乐观和庆祝的态度。这种乐观情绪贯穿全诗,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平与繁荣的深切期盼。
“三载圣人劳旰食,万方赤子请长缨”两句,将时间跨度拉长到三年,强调了统治者为了国家的安宁付出的辛勤努力,同时也展现了百姓们渴望和平、愿意为保卫家园而战的决心。“圣人”在这里泛指统治者,而“赤子”则代表了普通民众。这两句诗通过对比,凸显了领导层与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共同的目标。
“原知此辈鱼游釜,颇费将军灶减营”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这里“鱼游釜”比喻士兵在战场上生死未卜的处境,而“将军灶减营”则暗示了战争消耗巨大,需要精简军队以节省资源。这两句既是对战争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是对将士们英勇牺牲的致敬。
最后,“拉朽摧枯好乘胜,河清还我旧升平”表达了对战争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诗人希望趁着胜利的势头继续前进,彻底清除敌人,恢复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这里的“河清”象征着国家的安定与清明,表达了诗人对国家长期稳定与发展的强烈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更寄托了他对国家和平与繁荣的深切期盼,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