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题桃花扇乐府

亡国谈风雅。莽乾坤、风云破碎,飞龙战野。

天子无愁行乐耳,如此江山都舍。

谁救尔儿孤妇寡。

莺燕飘零烟月死,剩孤臣、骨冷梅花下。

谱一曲,泪如泻。小朝廷事堪悲咤。

算平分一行歌舞,两行戎马。

生死江南同醉梦,苦被桃花误也。

红泪向扇头偷洒。

中有美人才子恨,付乌丝、并作沧桑写。

侬是唤,奈何者。

形式:

鉴赏

这首词以亡国之痛为背景,通过描绘破碎的江山和流离失所的人民,展现了作者对国家衰败的深深忧虑。"亡国谈风雅"一句,讽刺了在国破家亡之际,还有人谈论风花雪月的不合时宜。"天子无愁行乐耳"则批判了统治者的荒淫无度。

"谁救尔儿孤妇寡"表达了对无辜百姓的同情,"莺燕飘零烟月死,剩孤臣、骨冷梅花下"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景象,以孤臣自比,寓言自己身处困境,只能在梅花下独自悲伤。

下半部分,词人转而描述小朝廷的悲哀,"算平分一行歌舞,两行戎马"揭示了政治的腐败和军事的动荡。"生死江南同醉梦,苦被桃花误也",借桃花寓意美好的事物却带来了悲剧,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哀怨。

"红泪向扇头偷洒"形象地刻画了女子的悲泣,"中有美人才子恨,付乌丝、并作沧桑写"则寄寓了才子佳人的命运多舛,以及历史的无情变迁。最后,词人以"侬是唤,奈何者"直抒胸臆,表达出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体而言,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清朝末年的深刻反思和哀叹。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丑奴儿令(其一)两大人之黔中,鼎以试事留湘,赋感

膝前长跪魂如醉,感上心头。悲上心头。

泪到湘天日夜流。照人一样关山月,亲在黔州。

儿在潭州。祝汝团圞万古秋。

形式:

丑奴儿令(其二)

莱衣要待明年舞,椿定长生。萱定长生。

预向离筵寿一觥。大江西上孤帆远,小弟随行。

小妹随行。膝下承欢待汝兄。

形式:

满江红.追忆旧游四首(其一)

立马函关,看古帝王州无恙。

问何处旗亭睹酒,双鬟曾唱。

紫塞三千杨柳路,黄河一半桃花浪。

更西风、驴背古长安,增惆怅。金鉴录,怀贤相。

玉关曲,思名将。记几番搔首,定军山上。

割据风云王霸气,河山面目英雄样。

听大江、流尽古今秋,声悲壮。

形式:

满江红(其二)

蜀道蚕丛,是贱子旧游之地。

曾梦到峨眉绝顶,天风吹翠。

丞相祠环松柏古,锦官城锁芙蓉媚。

最悤悤、玉垒过浮云,英雄气。公孙井,残蛙吠。

帝子庙,寒鹃泪。叹江山如此,兴亡偏易。

万甲裹来兵亦陡,五丁辟后山都碎。

只供他、细雨剑门行,诗人未。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