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南去秋江远,孤舟兴自多。
能将流水引,更入洞庭波。
夏口帆初上,浔阳雁正过。
知音在霄汉,佐郡岂蹉跎。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与远行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送别时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南去秋江远,孤舟兴自多。”两句开篇即设定了一个秋日离别的场景。"南去"表明行者将向南方远去,而"秋江"则给人以萧瑟、空旷之感。"孤舟"形象生动,凸显出行者的孤独与小心翼翼,同时通过"兴自多"传达了一种不舍和惆怅的情绪。
“能将流水引,更入洞庭波。”这里的"能将流水引"可能是比喻之词,暗示诗人希望能够引导或陪伴友人一同前行。而"更入洞庭波"则具体指向了目的地,同时也增添了一种深远与广阔的感觉。
“夏口帆初上,浔阳雁正过。”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帆船起航、鸿雁飞过的画面。"夏口"可能特指某一地点,而"帆初上"则展现了出发时刻的紧迫感和动态美。"浔阳雁正过"则是对行进中的景象描写,"雁"在这里也许寓意着离别后的孤独与高远。
“知音在霄汉,佐郡岂蹉跎。”最后两句中"知音在霄汉"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理解自己心声的朋友的深切怀念。"霄汉"往往用以形容遥远或高洁之处,这里则可能暗示友人的品格和地位。而"佐郡岂蹉跎"一句,通过"佐郡"这一行政职务的提及,强调了李别驾在任上的重要性,同时"岂蹉跎"表达了一种不忍离去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行程细节的精心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送别时的心境。
不详
天宝十五载(756)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避难江南。宝应元年(762)补渭南尉,历任拾遗、补阙、校书等职,官至郢州刺史。与钱起齐名,世称"钱郎"。他们诗名甚盛,当时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之说
东南富春渚,曾是谢公游。
今日奚生去,新安江正秋。
水清迎过客,霜叶落行舟。
遥想赤亭下,闻猿应夜愁。
白蘋楚水三湘远,芳草秦城二月初。
连雁北飞看欲尽,孤舟南去意何如。
渡江野老思求瘼,候馆郴人忆下车。
别后天涯何所寄,故交惟有袖中书。
墟落岁阴暮,桑榆烟景昏。
蝉声静空馆,雨色隔秋原。
归客不可望,悠然林外村。
终当报芸阁,携手醉柴门。
秦原独立望湘川,击隼南飞向楚天。
奉诏不言空问俗,清时因得访遗贤。
荆门晓色兼梅雨,桂水春风过客船。
畴昔常闻陆贾说,故人今日岂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