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十五日初作诗黔阳郭外三首(其一)

近行十几日,秖如旦暮间。

远行十几日,恍若不计年。

澄澄□溪流,荡荡东去船。

寒风峭白日,萧条异山川。

高堂一片地,一刻数往还。

颜色隔千里,忽然立我前。

倚篷久惆怅,此意谁复怜。

入坐长叹息,晚炊起寒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家外出十五日后的深切感受与复杂心情。诗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近行”与“远行”的时间感知差异,以及“澄澄溪流”与“荡荡东去船”的动态景象,营造出一种时空交错、情感波动的氛围。

“近行十几日,秖如旦暮间。远行十几日,恍若不计年。”这两句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距离对时间感知的影响。在近处行走时,时间仿佛过得很快,只觉得仿佛一天一夜之间;而当行至远方,时间则变得漫长,似乎过了很久,甚至忘记了具体的时间流逝。

“澄澄□溪流,荡荡东去船。”这里使用了留白的手法,“□”代表被省略的部分,可能是“潺潺”或“悠悠”,以此来描绘溪水的清澈和船只的悠然前行,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画面感。

“寒风峭白日,萧条异山川。”这两句描述了诗人旅途中的自然环境,寒冷的风吹拂着,阳光显得格外刺眼,周围的山川也因为空气的稀薄而显得萧瑟,与之前所见的景色大相径庭。

“高堂一片地,一刻数往还。颜色隔千里,忽然立我前。”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即使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每过片刻,心中都会想起家中的情景,而当真正见到家人时,那种突然的亲近感让人心生感慨。

“倚篷久惆怅,此意谁复怜。”诗人独自倚靠在船篷上,心中充满了忧郁和思念,这种情感却无人能理解。

“入坐长叹息,晚炊起寒烟。”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回到家中后的情景,虽然心中充满了疲惫和叹息,但看到家人的温暖和炊烟升起,又感到一丝安慰。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具有较强的情感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收录诗词(243)

郑珍(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 字:子尹
  • 号:柴翁
  • 籍贯:贵州遵义
  • 生卒年:1806—1864

相关古诗词

出门十五日初作诗黔阳郭外三首(其二)

策名公家方,其实止求食。

一饱宁必官,吁嗟远行役。

思便自此归,辗转不能得。

事非尽由己,徒念山中石。

强歌不成欢,假□不安席。

梦醒觅娇儿,触手乃船壁。

我本窗下人,胡为异方客?

身世难尽言,去去自努力。

形式: 古风

出门十五日初作诗黔阳郭外三首(其三)

记我出门时,梅花绕茅亭。

携儿坐石上,吹笛使酒醒。

山妻持镫来,大字写纵横。

妹女各袖扇,争书压吾肱。

閧閧一宵事,不知难已鸣。

今朝梅树下,小卓当窗棂。

寒日在黄叶,萧萧儿授经。

读书究何用,秖觉伤人情。

不学耕亦得,看我黔阳城。

形式: 古风

溆口晏起

想到莫知其处去,睡成无可奈何来。

底缘水石亦煎煼,起对沙头阿滥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下滩

前滩风雨来,后滩风雨过。

滩滩若长舌,我舟为之唾。

岸竹密走阵,沙洲圆转磨。

指梅呼速看,著橘怪相左。

半语落上严,已向滩脚坐。

榜师打懒浆,篙律遵定课。

却见上水船,去速胜于我。

入舟将及旬,历此不计个。

费日捉急流,险快胆欲懦。

滩头心夜归,写觅强伴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