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垆杂感四首(其三)

鸢肩火色负轮囷,臣壮何曾不若人。

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劳薪。

但工饮啖犹能活,尚有琴书且未贫。

芳草满江容我采,此生端合附灵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酒垆杂感四首(其三)》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生活态度以及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联“鸢肩火色负轮囷,臣壮何曾不若人”,以“鸢”(鹰)的形象比喻自己,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虽身处低微,却自视甚高,不逊于他人的情态。这里“鸢肩火色”不仅指外在形象,也暗喻内心的炽热与坚韧。“负轮囷”则表达了诗人虽身负重担,但依然保持壮志豪情,不向命运低头的态度。

颔联“文倘有光真怪石,足如可析是劳薪”,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前句将“文”比作“怪石”,强调了文学才华的独特与珍贵;后句则以“劳薪”比喻脚踏实地的努力,表明了诗人对于自身努力与成就的肯定。这两句诗巧妙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既体现了对个人才华的珍视,也蕴含了对努力与实践价值的认同。

颈联“但工饮啖犹能活,尚有琴书且未贫”,转而探讨生活的本质与追求。诗人认为,即使生活简朴,只要能够享受美食,拥有琴书相伴,便足以自得其乐,不为物质所困。这反映了诗人对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重视,以及对简单生活美学的推崇。

尾联“芳草满江容我采,此生端合附灵均”,以自然界的芳草满江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渴望像屈原(灵均)那样,虽身处逆境,仍能保持高洁之志,追求理想与真理的决心。这里的“灵均”不仅指屈原,也是诗人自我期许的象征,表达了对高尚人格和理想主义的向往。

综上所述,《酒垆杂感四首(其三)》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生活态度以及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的高度重视。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酒垆杂感四首(其四)

似绮年华指一弹,世途惟觉醉乡宽。

三生难化心成石,九死空尝胆作丸。

出郭病躯愁直视,登高短发愧旁观。

升沉不用君平卜,已办秋江一钓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道中秋分

万态深秋去不穷,客程常背伯劳东。

残星水冷鱼龙夜,独雁天高阊阖风。

瘦马羸童行得得,高原古木听空空。

欲知道路看人意,五度清霜压断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空馆

寂寞谁家院,凭来客梦家。

吟声振高阁,落得瓦松花。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麻]韵

题酒家壁

一杯冻面破阳春,更洗盈襟万斛尘。

入市马周空骨相,登楼孙楚尚精神。

儿童自笑行歌客,徒御兼羞失路人。

归觅传家酒炉去,莫教风笛怆西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