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其八)

人言美恶必复,孰若亲冤两忘。

僧乃谤第二祖,佛不嗔哥利王。

形式: 六言诗 押[阳]韵

翻译

人们常说善恶终有报应,但又有谁能比得过忘记亲仇的宽恕。
僧侣指责第二代祖师,但佛陀并不怪罪哥利王的行为。

注释

人言:人们的普遍看法。
美恶:善恶行为。
必复:必定会有回报或回应。
孰若:比得上谁呢。
亲冤:亲人之间的怨恨。
两忘:完全遗忘。
僧乃:僧侣却认为。
谤:指责,诋毁。
第二祖:佛教中的第二代祖师。
佛:指佛陀。
不嗔:不生气,宽恕。
哥利王:可能指的是历史上的某位国王,此处代表特定人物。

鉴赏

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刘克庄的《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其八)》。在这一首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态度和宽广的胸怀。

“人言美恶必复”一句,意指世人对于美好与邪恶的评价总是在不断地反复变化,不可预测。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人心叵测的深刻认识。

接着,“孰若亲冤两忘”则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意为在亲情与怨恨之间,能够同时忘却,这是多么难得。这里的“孰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样”,“亲冤”指的是亲情和恩怨,而“两忘”则意味着将这两者都遗忘。这句话强调了超脱世俗恩怨,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最后两句,“僧乃谤第二祖,佛不嗔哥利王”,诗人借用了佛教典故来进一步阐述其思想。这里的“第二祖”指的是禅宗的第二代祖师慧可,而“哥利王”则是佛经中的一位国王,因杀生而得恶报。在故事中,释迦牟尼并未对哥利王产生嗔怒。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强调了宽恕与包容的重要性,即便是在面对错误和攻击时,也应该保持佛陀那样的慈悲心怀,不生嗔怒。

整首诗展示了刘克庄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他对于生命、人情、历史等多重维度的思考。通过这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纷争,追求心灵平静与精神自由的生活智慧。

收录诗词(4805)

刘克庄(宋)

成就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经历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 字:潜夫
  • 号:后村
  • 籍贯:福建莆田
  • 生卒年:1187~1269

相关古诗词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其七)

昔有初祖见性,今无导师指迷。

死底埋震旦东,活底在葱岭西。

形式: 六言诗 押[齐]韵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其六)

举世尽兄孔方,无人敢卿五郎。

客喜大夫粪苦,奴誇太尉足香。

形式: 六言诗 押[阳]韵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其五)

鬼谷弟子捭阖,东方先生滑稽。

彼哉妾妇道也,上以俳优畜之。

形式: 六言诗

冬夜读几案间杂书得六言二十首(其四)

阴德必食阳报,忮心终为馁魂。

智伯死而无后,愚公子又生孙。

形式: 六言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