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其十三)谈禅柬顾未斋

飞锡还归定,蒲团且闭关。

借问九年面壁,四大怎生安。

都落黑风鬼国,那是慈航彼岸,谁手买珠还。

我佛原无法,众生自有丹。一棒打,千相灭,万灯残。

才被风幡勘破,寂寂镜台闲。

水上莲花稳坐,芦叶江心径渡,圆影浸波寒。

离诸烦恼障,尔是清凉山。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夏言所作的《水调歌头·其十三》。诗人以禅宗修行为题材,通过描绘僧人归定修行、闭关面壁的生活场景,探讨了佛法与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关系。

首句“飞锡还归定”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结束云游,回归静定的修行生活,暗示着对尘世的放下和对内心的追求。“蒲团且闭关”进一步强调了僧人的闭门修炼,以达到四大皆空的境界。

接下来的诗句“借问九年面壁,四大怎生安”提出了问题,询问长时间的面壁修炼如何使身心达到“四大”(地、水、火、风)的和谐统一,反映出对佛法深沉的思考。

“都落黑风鬼国,那是慈航彼岸,谁手买珠还”运用象征手法,将修行之路比作黑暗中的航程,寻找通往解脱的彼岸,表达了寻求真理的艰难与执着。

“我佛原无法,众生自有丹”揭示出佛法并非外在的规则,而是内在的觉悟,每个人都有自我解脱的可能。

后半部分,“一棒打,千相灭,万灯残”描绘了禅修过程中的顿悟,通过直指人心的教诲,消除一切幻象。“才被风幡勘破,寂寂镜台闲”形象地表现了心灵如镜子般清澈,对外界干扰无所动心。

最后,“水上莲花稳坐,芦叶江心径渡,圆影浸波寒”以自然景象比喻修行者的内心宁静,如同莲花在水中悠然自得,通过芦苇小径抵达智慧的彼岸,心境如波中圆影,寒冷而清明。

整首诗寓禅意于山水之间,表达了对禅修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超脱烦恼、达到清凉心境的向往。

收录诗词(369)

夏言(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明正德进士。初任兵科给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负。世宗继位,疏陈武宗朝弊政,受帝赏识。裁汰亲军及京师卫队冗员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庄田,悉夺还民产。豪迈强直,纵横辩博,受宠升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不久又擢为首辅。嘉靖二十七年议收复河套事,被至弃市死。其诗文宏整,又以词曲擅名。有《桂洲集》

  • 字:公谨
  • 籍贯:江西贵溪
  • 生卒年:1482—1548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其十四)答霍渭厓论学

漫顶伊川帽,徒扣紫阳关。

不见宫墙数仞,何处把身安。

着眼岐路差错,举步草茅梗塞,古道竟难还。

原无钻孔铁,空慕点颜丹。大音微,玄酒浊,太羹残。

只为多添注脚,翻使六经闲。

信口谈何容易,下手便成颠倒,都不疗饥寒。

蹄涔诧沧海,蚁垤笑丘山。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其十五)赠俞舜臣宪副赴南赣

戏彩南衙日,篝灯北郭年。

回首富春山色,几度梦依然。

记得长安走马,携手琼林归醉,又隔廿年前。

却惭黄阁老,相对柏台贤。念交承,论往昔,重惊怜。

莫惮驰驱波岭,豸绣映青天。

久识外台风采,行睹中丞节钺,开府大江边。

甘霖滋大旱,巨楫济长川。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押[先]韵

水调歌头(其十六)中秋夜和东坡韵

今夜中秋月,独坐对高天。

休问古今圆缺,心赏自年年。

更上小楼南望,千里故园何处,风露九霄寒。

把尽长安酒,不似在林间。傍花吟,随鹤舞,伴鸥眠。

但得身闲无事,何用月长圆。

少日功名富贵,老去江湖丘壑,出处道须全。

丹心将皓魄,秋水共娟娟。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沁园春(其一)送蔡都御史巡抚山东

琐闼英僚,杏园仙侣,廿载交承。

念霄汉飞腾,冠裳争羡,风波独立,梦寐堪惊。

圣主怜才,老天留我,玉带今朝送子行。

离亭酒,也须拚尽醉,莫惜深倾。丈夫有志功名。

愿白首、丹心答圣明。

喜节钺东征,远山云静,楼船南下,新水河平。

问讯闾阎,观风阙里,白日青天岱岳横。

望中原,好徐徐揽辔,早见澄清。

形式: 词牌: 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