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熊敏思登蟠龙山顶望都城值大风有感呈敏思

城中拄颊看西山,千峰历历横眉端。

山头倚杖望城市,万雉鳞鳞在足底。

左有潞水右太行,桑乾流合东南方。

王气中开千万?,上应北斗兴明堂。

琼楼十二门九阍,王侯甲第丽青春。

大风忽起白昼昏,俯视一气不可分。

唯见参天苍苍之绿树,蔽空翳翳之浮云。

浮云绿树朝复暮,英雄竖子俱成尘。

君不见石瓮山中耶律墓,碧云寺后于经坟。

连云楼观已倾圮,满山松柏摧为薪。

天边红日不肯回,头上白发仍相催。

攀龙附凤有时辈,餐腥啄腐非吾侪。

与君无何日饮酒,买山著书归去来。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熊敏思一同登临蟠龙山顶,远眺京城的壮丽景色,以及面对自然现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首句“城中拄颊看西山”便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壮阔的画面,仿佛能感受到诗人站在山顶,凝视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心中涌动着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接着,“千峰历历横眉端”进一步渲染了山峦的壮观,仿佛千座山峰在诗人的眼前依次排列,清晰可见。诗人又以“山头倚杖望城市”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姿态,山巅之上,诗人倚杖远眺,京城的繁华尽收眼底,展现出一种俯瞰天下的豪情。

“左有潞水右太行,桑乾流合东南方”则通过具体的地理描述,展现了京城周边的地理风貌,潞水、太行山、桑乾河等自然景观与城市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王气中开千万?,上应北斗兴明堂”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相结合,暗示了京城作为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同时借北斗七星象征帝王之气,表达了对京城的尊崇之情。

接下来,“琼楼十二门九阍,王侯甲第丽青春”描绘了京城内宫殿楼阁的辉煌景象,体现了古代帝都的繁荣与富庶。而“大风忽起白昼昏,俯视一气不可分”则通过自然界的风暴,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

最后,“唯见参天苍苍之绿树,蔽空翳翳之浮云”以绿树和浮云象征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同时也隐喻了人生的起落沉浮。诗人感叹“浮云绿树朝复暮,英雄竖子俱成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人事更迭的无奈与感慨。

“君不见石瓮山中耶律墓,碧云寺后于经坟”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石瓮山中的耶律墓和碧云寺后的经坟,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时间无情的标记。

“连云楼观已倾圮,满山松柏摧为薪”则通过描述古代建筑的衰败和自然环境的变化,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不再的哀叹。而“天边红日不肯回,头上白发仍相催”则以自然景象的永恒与个人生命的有限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岁月不待人的深深感慨。

“攀龙附凤有时辈,餐腥啄腐非吾侪”则以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划分和人生选择的反思,暗示了诗人对于自身身份和追求的定位。

“与君无何日饮酒,买山著书归去来”则是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希望与友人共饮美酒,远离尘嚣,归隐山林,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历史人文的厚重,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收录诗词(26)

高其倬(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宵

离抱何时释,秋宵特地长。

梦回仍远塞,月好是殊方。

蜡泪红垂地,蛩声寒近床。

遥怜多病后,吟罢正回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寄内

湿云低似幕,永日坐如年。

风雨方如此,归期愈渺然。

深愁通日夕,远梦共山川。

无计怜贫病,亲衰赖汝贤。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和许子逊中秋风雨后看月原韵

风雨初更歇,凉蟾已在天。

涔涔终不湿,炯炯只孤悬。

发映千茎白,秋逢两度圆。

三吴烽堠静,弦管自年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过长平驿感坑卒事有作

丹水桥边落日明,头颅山畔晚烟生。

十年碧血无遗磷,几簇黄沙有废城。

阴密复冤酬上党,亲安坑卒祖长平。

纷纷竖子真儿戏,齿冷西来阮步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