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陈渊所作,名为《处冲又和颇及佛理亦次韵答之》。诗中探讨了相逢与借力、形骸与文墨、佛理与书籍、传承与路径等多个哲学层面的问题。
首句“相逢虽许借馀波”,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表达即使偶然相遇,也能借机交流,引出下文对合作与交流的思考。接着,“此理而今更问何”提出疑问,即在当前情境下,值得探讨的是什么道理或原则?
“便合形骸同槁木,不须文墨骋悬河”两句,通过对比形象地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如同枯木一般;另一种则是追求言语的华丽与丰富,如同滔滔江水。诗人似乎在提倡前者,认为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更为重要。
“五千遗教元非实,三万藏书亦太多”则进一步探讨了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和三万卷的藏书虽然丰富,但并非全部都是真理或实用的知识。这表明诗人对传统知识持有批判性态度,强调了甄别与选择的重要性。
最后,“此外别传应有路,顿根无物可渐摩”表达了对个人修行与成长的看法。除了已知的知识和传统之外,还有未知的道路等待探索。对于那些具有顿悟能力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不需要通过渐进的学习来达到目标,暗示了直觉与内在智慧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知识与智慧、传统与创新等多重关系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