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十二首(其七)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法身通照没吾伊。

念念体分同异。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

往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鉴赏

此诗为宋代诗人张伯端所作,名为《西江月·十二首(其七)》。这是一首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世俗生活观察的诗歌。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 这两句表达了对众生的平等看待,不以寿命长短或社会地位高低来区分他们。这是佛法中平等观念的体现,也反映出作者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法身通照没吾伊。” 此句中的“法身”指的是佛教中的真理之身,代表着宇宙间普遍存在的真理。这里说它“通照”,意谓这一真理无所不在,无处不至,能够穿透一切,包括“我”——即作者本人。这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于宇宙真理之中的境界。

“念念体分同异。” 这句话意味着每一个念头都是独立的,但又与其他念头相连,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流动和变化。这里强调了时间流逝中每一刻的独特性及其与整体生命体验的联系。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 这两句诗探讨了知觉的可靠性。它表达了一种对现实感知的怀疑态度,即所谓的“真”可能并非真正如此,而所谓的“假”也可能含有某种程度上的真理。这反映出作者对于知识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

“往来诸用不相知。” 这句话描绘了人世间忙碌而又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人们在生活中各自忙于自己的事务,很少有机会真正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和经历。

“生死谁能碍你。” 最后一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生死之忧的精神境界。这是佛教中常见的思想,即通过修行达到一种对待生与死都能够平静无畏的心态。这里,“碍”字意味着阻碍或束缚,作者问道,在这种修为下,还有谁能真正阻碍你呢?这句话强调了心灵自由和解脱的理念。

综观全诗,它不仅描绘了一种世俗与佛教哲学相结合的生活景象,也表达了对生命真谛、时间流逝、知觉可靠性以及生死超脱等深刻主题的探讨。

收录诗词(139)

张伯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西江月(其四)

若要真铅留汞,亲中不离家臣。木金间隔会无因。

须仗媒人勾引。本性爱金顺义,金情恋木慈仁。

相吞相陷却相亲。始觉男儿有孕。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西江月(其六)

七返朱砂反本,九还金液还真。休将寅子数坤申。

但要五行成准。本是水银一味,周流遍历诸辰。

阴阳数足自通神。出入岂离玄牝。

形式: 词牌: 西江月

满庭芳

真铁牛儿,形容丑恶,性刚偏好争驰。

人人皆有,那角解牵骑。

种就黄芽满院,更须用、神水浇之。

宫里,若无此兽,安得似婴儿。

乾坤真动静,生成家活,总赖于伊。

饥餐虎髓,渴饮水银池。

夜半牵车进火,霞光迸、海底腾辉。

牧童笑,华池宴罢,乘个月明归。

形式: 词牌: 满庭芳

解佩令

修行之士,功勤不小。识五行、逆顺颠倒。

妙理玄玄,玉炉中、龙蟠虎踞,金鼎内、炼成至宝。

阳神离体,杳杳冥冥,刹那间、游遍三岛。

出入纯熟,按捺住、别寻玄妙。合真空,太虚是了。

形式: 词牌: 解佩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