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禅者在雪洞中修行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
首句“禅室虚生白”,以“白”字点明雪洞的环境特征,洁白的雪花覆盖着禅室,营造出一种纯净、清冷的氛围。接着,“居之最吉祥”表达了禅者在此修行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暗示了雪洞对于他而言是一个极佳的修行之所。
“了经何待月,上鬓不知霜”两句,通过对比月光与霜白,强调了禅者对时间流逝的淡然态度。他无需等待月升或霜降,因为他的内心已超越了这些外在的自然现象,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宿恐云来借,寒愁火有妨”则进一步描绘了禅者在雪洞中的生活细节。他担心云遮挡了光线,影响了修行;又因寒冷而忧虑是否需要生火,但又怕火光打扰了内心的宁静。这两句体现了禅者对自然环境的敏感与对修行环境的精心维护。
最后,“老僧接息久,无复梦华阳”表达了禅者的修行状态。长时间的静坐冥想使得他不再有世俗的梦境,而是沉浸在了更为深远的精神世界之中。这不仅表现了禅者修行的深入,也暗示了他与尘世的隔绝,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禅者在雪洞中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内心的宁静、超脱以及对修行的执着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