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中会桂堂太守劝客满觞尝曰怕渡野塘寒酒罢且归又曰月挂竹梢明爱此二语借为两诗云(其二)

风穿花坞冷,月挂竹梢明。

浅量三杯酒,狂歌万古情。

使旌浮夜色,归棹有寒声。

倦客无浆蔗,朝酲未肯清。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微风吹过花丛,带着凉意,明亮的月光照在竹梢上。
轻轻喝上三杯酒,放声高歌,抒发着对永恒情感的狂热。
使节的旗帜在夜晚的色彩中飘扬,归航的小舟发出寒冷的声音。
疲倦的旅人没有甘蔗解渴,早晨的醉意仍未消散。

注释

风:微风。
穿:吹过。
花坞:花丛。
冷:带着凉意。
月挂:明亮的月光挂在。
竹梢:竹梢上。
浅量:轻轻喝。
三杯酒:三杯。
狂歌:放声高歌。
万古情:永恒的情感。
使旌:使节的旗帜。
浮夜色:在夜晚的色彩中飘扬。
归棹:归航的小舟。
寒声:寒冷的声音。
倦客:疲倦的旅人。
浆蔗:甘蔗。
朝酲:早晨的醉意。
清:消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冬日夜晚的静谧与微醺之感。"风穿花坞冷"写出了寒风吹过花丛的清冷,"月挂竹梢明"则展现出明亮的月光映照在竹枝上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诗人以"浅量三杯酒"表达对友情的畅饮,"狂歌万古情"则寄托了对历史长河中情感的感慨。

"使旌浮夜色"暗示着旗帜在夜色中飘扬,可能象征着主人的热情款待和宴会的进行,"归棹有寒声"则寓言了客人的离别,舟行水上的声音带着几分凄凉。最后两句"倦客无浆蔗,朝酲未肯清",表达了诗人作为远行者的疲惫,即使酒醒也未能完全驱散心中的郁结。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腊月中聚会的场景,以及诗人对友情、离别和人生的复杂感受,具有浓厚的宋词韵味。

收录诗词(678)

郑刚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抗金名臣。生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卒于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年六十七岁。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治蜀颇有方略,威震境内。初刚中尝为秦桧所荐;后桧怒其在蜀专擅,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桧死,追谥忠愍。刚中著有北山集(一名腹笑编)三十卷,《四库总目》又有周易窥余、经史专音等,并传于世

  • 字:亨仲
  • 籍贯: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 生卒年:1088年—1154年

相关古诗词

腊月十三日送邢婿还乡

鄂渚分携惊昨梦,如今岂谓一尊同。

尘埃万里玉常润,风雨对眠床亦东。

问得平安归客子,留将思忆与衰翁。

征衫瘦着不须遽,渐向湖南春色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阑暑

阑暑秋郊暮,前山瘴雾中。

猿猱都下饮,鸟雀未归丛。

弄影试新月,披襟招好风。

银潢向何夕,零露湿梧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简孙立之

无分双清岸醉巾,苍头煮药与谁亲。

空烦食指报珍味,阻向歌喉听落尘。

槛外寒花应照户,座中明水定生春。

仙翁若苦催归旆,不比山斋酒困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频夜灯花顾予有何喜其可喜者又心之所自知不待灯报也

何烦喜事灯来报,喜事山间足可誇。

绿竹乍移都出笋,素馨冲腊小开花。

疏牙送饭匙犹健,细字抄书笔有加。

况是山前膏雨足,平平春水浸秧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