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寂默通真说因戒而定云是小乘渐法然至则成大其致一也》由宋代诗人张方平创作,通过精炼的语言,探讨了修行与悟道的深邃哲理。
首句“即定非存出入间”,开篇便点明了内心的宁静并非源自外界的进出,而是内在的自我调适与定力的修炼。接着,“照而常寂所居安”进一步阐述,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内心也能保持平静,不受外界干扰,这种状态便是真正的安宁。
“将心起用知逾远,有眼无光见亦难。”这两句诗揭示了内心的觉醒与洞察力的关系。只有当心灵真正觉醒,才能超越表面的感知,看到更深层次的事物。然而,对于那些尚未觉醒的人来说,即使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也可能难以理解或忽视。
“向上本来惟一路,初机聊为立三关。”这里提到修行之路,无论多么复杂,其实都是一条主线。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设立一些阶段性的目标(三关),以帮助他们逐步深入,最终达到更高的境界。
最后,“莫于此地分延促,弹指时中海水乾。”这句话强调了时间的相对性以及修行过程中的耐心与坚持。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应过于执着于时间的长短,因为真正的转变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就像弹指之间,海水可以干涸,说明变化可以在瞬间完成,提醒人们要保持警觉,把握当下,让心灵得以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修行的本质,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