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表达了对古代文学大家樊川作品的深沉感慨与敬仰之情。诗人张方平在阅读樊川的集子时,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先贤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不遇元和得献谟”,诗人感叹自己未能在元和年间遇到像樊川这样的文学巨匠,未能得到其指点,表达了一种遗憾与向往。元和是唐代的一个时期,元和体诗歌在当时颇为盛行,这里暗含了对樊川诗歌风格的推崇。
“望山东北每长嘘”,诗人遥望山东(可能指樊川的故乡或与之相关的地域),心中充满了对樊川的怀念与敬仰,每一次想到樊川,都会发出长长的叹息,表达了深深的追思之情。
“独赓唐律雅风后,更注孙篇俎豆馀”,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只能在唐律的雅风之后,续写樊川的篇章,注解他的作品,这既是对樊川成就的高度肯定,也是对自己文学追求的一种自我激励。
“霅水胜游成怅望,杜川归事竟踌躇”,诗人提到自己在霅水(可能是指某条河流)的胜景游览中,心中却总是萦绕着对樊川的怀念,难以释怀;在思考樊川归乡之事时,更是犹豫不决,充满了对樊川生活轨迹的想象与向往。
“中年遽使山根折,尽写雄襟在此书”,诗人以“中年”自指,感叹岁月如流,人生易老,如同山根被岁月侵蚀般脆弱。他将对樊川的敬仰、对文学的热爱以及自己的人生感悟,都倾注在这本书中,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文学大家樊川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也反映了诗人自身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与追求。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