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形式: 古风

翻译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注释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渠:他,代词。
朝餐:早饭;吃早饭。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移植。
匝:遍;满。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劳动的生动画面,通过田夫、田妇、小儿、大儿等不同角色的动作,展现了插秧时家户共同劳作的情景。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两句通过动词“抛”、“接”、“拔”、“插”,生动地表现出了农事劳作的连贯性和紧迫感,同时也反映了家庭成员间的分工与合作。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则通过对农具的具体描写,如“笠”、“蓑”,以及“雨从头上湿到胛”的形象,展现了劳动者在恶劣天气中的不懈努力和辛勤。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这两句描绘了农民在休息时的情景,他们即使在短暂的休息时间也不忘记自己的劳作,只是默默地继续着。诗中“唤渠”一词生动传达了叫喊的声音,增强了场景感。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对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关注,以及农家日常生活中照看家禽的情形。通过“秧根未牢”和“照管鹅儿与雏鸭”,诗人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生长和家庭责任的珍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细腻的人物刻画、生动的景象描绘,以及深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收录诗词(4294)

杨万里(宋)

成就

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经历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 字:廷秀
  • 号:诚斋
  •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 生卒年: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相关古诗词

和陆务观见贺归馆之韵

君诗如精金,入手知价重。

铸作鼎及鼒,所向一一中。

我如驽并骥,夷涂不应共。

难追紫蛇电,徒掣青丝鞚。

折胶偶投漆,异榻岂同梦。

不知清庙茅,可望明堂栋。

平生怜坡老,高眼薄萧统。

渠若有猗那,心肯师晋宋。

破琴聊再行,新笛正三弄。

因君发狂言,湖山春已动。

形式: 古风

偶送西归朝天二集与尤延之蒙惠七言和韵以谢之

梁溪归自镜湖天,笔捲湖光入大篇。

倾出锦囊和雨湿,炯如柘弹走盘圆。

许分句法何曾付,自笑芜辞敢浪传。

两集不须求序引,祇将妙语冠陈编。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游水月寺

烟日蔫云乍暑天,倦投山寺借床眠。

清凉世界谁曾到,却在红尘紫陌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游蒲涧呈周帅蔡漕张舶

胜日从公蒲涧游,万壑声满千崖秋。

一径如蛇三百曲,绕尽山腹到山头。

穹岩千仞欹欲裂,仰看飞泉泻云窟。

锵成环佩奏成琴,溅作珠玑霏作雪。

步穿危磴攀苍藤,忽上穹岩顶上行。

人在半天泉在井,不敢下瞰惟闻声。

只怪前驱深不见,须臾却向前山转。

海风吹袖万丈长,海水去人一弓远。

老僧云卧晏未兴,先遣长松夹道迎。

小参古殿黄面老,不见旧日安期生。

景泰上方半堵壁,城中望之雪山白。

却从景泰望城中,晓日楼台焕金碧。

君不见中流千金博一壶,不如游山饥时粥一盂。

金印系肘大如斗,不如游山倦时一杯酒。

安期飞升今几年,祖龙不是不求仙。

至今年年七月二十五,倾城游人来访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