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其五)和人

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

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

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

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樽在眼,从谁倒。

强铺同处被,愁卸欢时帽。

须信道,狂心未歇情难老。

形式: 词牌: 千秋岁

翻译

中秋节刚过去,又迎来了重阳节。露水突然变冷,预示着寒冷将至。
绿色的香气催促着水中的菱角生长,黄色的密集草丛簇拥在庭院。
人还没老去,但蓝桥边的砧声急促,仿佛在催促着秋霜的到来。
映照在兰花灯下的影子有些模糊,破旧的窗户中月光如银,月亮很小。
酒杯就在眼前,却无人共饮。勉强铺开同床的被褥,连欢庆时的帽子也无心穿戴。
必须相信,尽管心中狂热未减,情感却不会随年龄衰老。

注释

中秋:中国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赏菊习俗。
露乍冷:初露时分,天气转凉。
蓝桥:传说中的地名,常与爱情故事相关。
霜砧:秋天捣衣的声音,古人常用以寄托思乡之情。
兰缸:古代照明用具,类似灯笼。
银蟾:明亮的月亮,古人常以月比喻思乡之情。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强铺:勉强铺开。
狂心:指内心的热情或冲动。
情难老:情感不会因岁月而衰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秋的景象,中秋节刚过,又到重阳节。诗中的意境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露乍冷,寒将报”表达了一种秋天逐渐转凉的氛围,而“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则是对自然界中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细腻描写。这里的“绿香”可能指的是竹子的清香,“渚芰”则是水边的蘆葭,这些都是秋天特有的景象。

接下来的“人未老,蓝桥谩促霜砧捣”,诗人通过对比自然界中事物的衰老与人的年华,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蓝桥”常指酒馆,这里可能暗示了人们在酒馆中聚首、饮酒以忘却时光带来的忧伤。最后一句“照影兰缸晕,破户银蟾小”,则是通过对月亮和蟾蜍的描写,展现出诗人独处时的心境。

整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更透露出一种对于时间流逝、人生易老的无奈与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长的情感,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营造出一幅深秋时节下的心境画卷。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千秋岁(其六)用秦少游韵

深秋庭院,残暑全消退。天幕迥,云容碎。

地偏人罕到,风惨寒微带。

初睡起,翩翩戏蝶飞成对。叹息谁能会。

犹记逢倾盖。情暂遣,心常在。

沈沈音信断,冉冉光阴改。

红日晚,仙山路隔空云海。

形式: 词牌: 千秋岁

千秋岁(其三)再和前意

万红暄昼,占尽人间秀。怎生图画如何绣。

宜推萧史伴,消得东阳瘦。

垂窄袖,花前镇忆相携久。

泪裛回纹皱,好在章台柳。洞户隔,凭谁叩。

寄声虽有雁,会面难同酒。

无计偶,萧萧暮雨黄昏后。

形式: 词牌: 千秋岁

千秋岁(其四)

休嗟磨折,看取罗巾血。殷勤且话经年别。

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

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

无复伤离别,共保冰霜洁。不断梦,从今歇。

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

犹未绝,金徽泛处应能雪。

形式: 词牌: 千秋岁

丑奴儿.谢人寄蜡梅

春风似有灯前约,先报佳期。点缀相宜。

天气犹寒蝶未知。嫩黄染就蜂须巧,香压团枝。

淡注仙衣。方士临门未起时。

形式: 词牌: 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