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其四)

休嗟磨折,看取罗巾血。殷勤且话经年别。

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

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

无复伤离别,共保冰霜洁。不断梦,从今歇。

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

犹未绝,金徽泛处应能雪。

形式: 词牌: 千秋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之仪的作品,名为《千秋岁》。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表达对逝去时光和往昔情深的怀念之作。

“休嗟磨折,看取罗巾血。”这里通过对旧物的观察,触发了对过去伤感的回忆。“罗巾”通常指的是丝绸织品,这里提到的可能是某种带有感情色彩的遗物,而“看取罗巾血”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

接下来的“殷勤且话经年别。”表达了诗人在长时间的分别之后,依然对那段时光保持着深情的回忆和对话。这里的“殷勤”指的是深情厚谊,“话经年别”则是说即使是在多年的离别后,这份情感依旧如新。

“庭花番怅望,檐雨同呜咽。”诗人在院中看着花朵,心中涌起阵阵哀伤之情。这里的“庭花”和“檐雨”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而“番怅望”和“同呜咽”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伤与孤寂。

“明半灭,灯光夜夜多如月。”这里描写的是夜晚,灯火将熄时分,那微弱的光线仿佛与夜空中的月亮交相辉映。这种景象增添了诗中对往昔时光的无尽思念。

“无复伤离别,共保冰霜洁。”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纷争的心境,他不再沉浸于过去的痛苦和分别之中,而是与自然界中的纯净事物为伴,共同守护着那份清冷而美好的情感。

“不断梦,从今歇。”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美好记忆的珍视,同时也意味着他将从此不再沉迷于那些无法实现的幻想之中,而是选择放下,让心灵得到安宁。

“收回书上絮,解尽眉头结。”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归家和平静的心境。诗人在书籍之间寻找着慰藉,将那些盘踞心中的忧虑一一解开。

最后,“犹未绝,金徽泛处应能雪。”这里的“犹未绝”意味着某些情感或记忆依然存在,而“金徽泛处应能雪”则是一种比喻,表达了诗人希望那些美好的时光能够永恒,甚至能够像雪花一样纯洁和美丽。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往昔情深的回忆,展现了一种对逝去岁月无尽的怀念与追思,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平静的渴望。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丑奴儿.谢人寄蜡梅

春风似有灯前约,先报佳期。点缀相宜。

天气犹寒蝶未知。嫩黄染就蜂须巧,香压团枝。

淡注仙衣。方士临门未起时。

形式: 词牌: 采桑子

天门谣.次韵贺方回登采石蛾眉亭

天堑休论险。尽远目、与天俱占。山水敛。

称霜晴披览。正风静云闲、平潋滟。

想见高吟名不滥。频扣槛。杳杳落、沙鸥数点。

形式: 词牌: 天门谣

忆秦娥.用太白韵

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

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形式: 词牌: 忆秦娥

水龙吟.中秋

晚来轻拂,游云尽卷,霁色寒相射。

银潢半掩,秋毫欲数,分明不夜。

玉琯传声,羽衣催舞,此欢难借。

凛清辉,但觉圆光照影,冰壶莹、真无价。

闻道水晶宫殿,惠炉薰、珠帘高挂。

琼枝半倚,瑶觞更劝,莺娇燕姹。

目断魂飞,翠萦红绕,空吟小砑。

想归来醉里,鸾篦凤朵,倩何人卸。

形式: 词牌: 水龙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