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庵建慈云寺既成见招得胎字二首(其二)

自从千载韩山后,又见三车象力开。

便道人缘终就劫,乍疑佛教顿更胎。

毒龙观法新无碍,溪鳄知文久却回。

始信当年焚骨者,空言亦许大颠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所作的《杨乐庵建慈云寺既成见招得胎字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中以“胎”字为题,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感悟。

首句“自从千载韩山后”,借韩山的历史背景,引出对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的思考。接着,“又见三车象力开”,以“三车”象征佛法的传播,强调了佛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得以广泛传播的力量。

“便道人缘终就劫”,通过“人缘”与“劫”的关联,探讨了个人修行与宇宙命运之间的关系,暗示了佛教中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哲学思想。紧接着,“乍疑佛教顿更胎”,则表达了对佛教快速改变人心、净化灵魂的期待与赞美。

“毒龙观法新无碍”,运用“毒龙”这一形象,象征着人性中的贪婪、嫉妒等负面情绪,而“观法新无碍”则表明通过佛法的观照,这些负面情绪可以得到净化,心灵得以自由。

“溪鳄知文久却回”,以“溪鳄”比喻那些曾经迷失或被负面情绪困扰的人,在佛法的引导下,最终回归正道,体现了佛教对救赎与转化的承诺。

最后,“始信当年焚骨者,空言亦许大颠来”,通过对比当年的焚骨者与后来的“大颠”(可能指佛教高僧),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即使最初的言论或想法再空洞,只要付诸实践,也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和成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与艺术化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道德以及精神追求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传达了佛教文化中关于自我救赎、心灵净化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理念。

收录诗词(1872)

郭之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正夫、玉溪。为南明大臣,历任南明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相当宰相)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率军转战闽粤滇黔抗清,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广西桂林为清将韦永福所俘,翌年殉国。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谥忠节

  • 字:仲常
  • 号:菽子
  • 籍贯:广东揭阳县榕城东门(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
  • 生卒年:1607年-1662年

相关古诗词

为林翁曰提题城南书室

问津重许入桃源,烟树绮花揖我言。

在水孤亭宜半榻,环城苔径助幽轩。

千年榕色交风态,五夜池心见月魂。

怪道侯门车马处,古情犹向北窗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己巳除夕有雨

萧萧一室溯天涯,夜梦初依岭外家。

嘿数鸡声强破漏,閒看灯烬冷销花。

春方主帝催冬宿,天亦亲人借雨加。

自是皇仁东渐海,波臣万里沐恩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元日仍雨试笔

残华忽改觅何因,梦换春光与岁新。

犹忆衣冠随从列,初为衫履惯閒身。

香焚一室观年力,花发清朝试晓神。

却怪天心勤转序,密云飞汉两粼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虏儆烽传步谢韶石廉宪韵

男儿许国亦无多,几向肝陶复胆磨。

热血千秋留愤壮,孤怀此刻抚沉疴。

天方閟毖劳亲钺,身敢栖迟惮枕戈。

所惧闻鸡先有客,披衣中夜浩长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