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三十一首(其十二)

大木势将颠,一绳非所维。

何不以此言,进于下榻时。

观象察人事,天废不可支。

盍于同舟际,以此言进之。

愚独谓不然,出处各有宜。

惟其有仲举,疆禦咸低眉。

是以徐孺子,洁清获自怡。

饥不可得食,寒不可得衣。

惟其有元礼,破柱风裁持。

是以郭林宗,获遂贞隐姿。

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师。

且天生我材,治乱须转移。

维以维其颠,不颠维曷为。

支以支其废,不废支焉施。

坐视颠废者,果哉良足嗤。

有道不与易,圣训深长思。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探讨了人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与行为。开篇“大木势将颠,一绳非所维”形象地描绘了一棵大树即将倾倒,一根细绳难以支撑的景象,引出对个体在关键时刻如何抉择的思考。

接着,“何不以此言,进于下榻时”提出疑问,为何不在朋友来访时,即日常相处之时,就以诚挚的话语相待,避免日后可能的误解或冲突?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人际关系中真诚沟通重要性的强调。

“观象察人事,天废不可支”则进一步阐述了观察自然现象与理解人事的道理,暗示着自然法则与社会规律的相似性,以及顺应自然与社会规律的重要性。

“盍于同舟际,以此言进之”鼓励人们在共同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应更加团结互助,以诚挚的话语相互支持,共同克服难关。

接下来的段落通过“愚独谓不然,出处各有宜”表达了个人见解,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方式,不应盲目效仿他人。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如“仲举”、“徐孺子”、“元礼”和“郭林宗”的例子,诗人展示了不同性格和选择如何影响个人命运和社会评价。

“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师”强调了个人身份与角色的重要性,即使在权力中心,也应保持自我,不受外界强加的角色限制。

“且天生我材,治乱须转移”表达了对个人才能的肯定,认为无论是在和平还是动荡时期,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维以维其颠,不颠维曷为。支以支其废,不废支焉施”再次回到开头的比喻,强调了在关键时候采取行动的重要性,无论是防止事物的崩溃还是支撑事物的恢复,都是必要的。

“坐视颠废者,果哉良足嗤”批评了那些在关键时刻袖手旁观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可耻的。

“有道不与易,圣训深长思”总结了全诗,强调了遵循正道的重要性,并鼓励人们深入思考古代圣贤的教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探讨了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选择、沟通、合作、自我实现以及遵循正道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

收录诗词(167)

黄毓祺(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三十一首(其十三)

张俭亡命时,投止靡不容。

或捐城委爵,或破族殒躬。

一人祸万家,见讥冶家佣。

孽诚自己作,保纳能无功。

鲁国有孔母,实生褒与融。

一门争赴死,岂非烈士风。

融实知其情,融实匿其踪。

阿母实未闻,阿兄实未逢。

融死且不恨,慷慨披心胸。

世态如浮云,突兀多奇峰。

白衣幻苍狗,轻薄粉难穷。

富贵蚁附膻,贫贱鸟在笼。

矧彼罹患难,历乱飘孤蓬。

谁肯相救援,投身汤火中。

融也卓荦姿,一见怜老翁。

严气与正性,遂为海内宗。

视操鬼蜮如,诛操狐兔同。

当其年十六,早露头角雄。

何怪苏眉山,惊叹人中龙。

形式: 古风

咏史三十一首(其十四)

操初得彧从,即比诸子房。

彧劝操取兖,亦比诸高光。

既为操也臣,岂为汉也亡。

其仁先管仲,司马准的伤。

其道似伯夷,大苏稚且狂。

牧之不云乎,教盗以穴墙。

发匮不同挈,乃欲居于良。

或云彧自杀,志亦良可伤。

方彧留寿春,抱疾仍徬徨。

操也馈之食,发视但空筐。

正如周亚夫,赐肉景帝傍。

大胔不置箸,杀机盖已彰。

然则操杀彧,世论徒蜩螗。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咏史三十一首(其十五)

悌为儿童时,受知丞相素。

常恐不得死,仰负名贤顾。

乃知名下士,关系非细故。

几幸出其门,愿言步亦步。

盛名不自爱,渝节而攺度。

举世遂靡然,岂非为所误。

形式: 古风 押[遇]韵

咏史三十一首(其十六)

孙拯下狱吏,拷掠极百千。

两踝皆骨见,终讼机云冤。

君何不爱身,拯也叹仰天。

陆君世奇才,吾蒙知爱偏。

义不忍相负,一死分固然。

卒以三族殉,无救于平原。

古今事势殊,所全有大焉。

要之烈士心,千载常相关。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