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吴子山孤云亭

重华不可见,曾参久为尘。

孝道遂零落,为子吟孤云。

孤云泊南山,山下藏二亲。

孤云自朝夕,坟草几冬春。

悠悠我之思,孤云浩无垠。

注视讵能揽,倾耳那得闻。

音容劳梦想,涕泪濡衣巾。

作亭坟之隅,奚止簠簋陈。

扬名与行道,勉勉期终身。

采彼孤云篇,为子书诸绅。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祥正所作的《寄题吴子山孤云亭》,通过描绘孤云与坟冢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逝去亲人深深的怀念和对孝道的思考。

首句“重华不可见,曾参久为尘”以“重华”暗指古代圣王,象征着美好而不可触及的理想,而“曾参久为尘”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接下来,“孝道遂零落,为子吟孤云”,诗人感叹孝道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淡漠,只能通过吟诵孤云来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孤云泊南山,山下藏二亲”描绘了一幅静谧的画面,孤云停泊于南山之上,山下埋藏着双亲的墓地。接着,“孤云自朝夕,坟草几冬春”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孤云每日早晚徘徊,而墓地的草木却经历了几个秋冬的更迭。

“悠悠我之思,孤云浩无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绪如孤云般广阔无边,无法捕捉。“注视讵能揽,倾耳那得闻”则是说即使凝视也无法触及,即使侧耳倾听也无法听到逝去亲人的声音。最后,“音容劳梦想,涕泪濡衣巾”直抒胸臆,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泪水打湿了衣襟。

“作亭坟之隅,奚止簠簋陈”提到在坟墓旁建造亭子,不仅仅是为了摆放祭品,更是为了寄托哀思。“扬名与行道,勉勉期终身”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名声流传,践行道德,以此作为对先人的纪念。

“采彼孤云篇,为子书诸绅”结尾处,诗人选取了“孤云”这一意象,创作诗歌,将其书写在布帛上,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孤云与坟冢的关联,深刻地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孝道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收录诗词(1432)

郭祥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功甫,、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字:功父
  • 籍贯:自号谢公山
  • 生卒年:1035~1113

相关古诗词

题冶父山实际禅院

虎兮弗食子,谁谓虎性恶。

一见慈孝人,帖身不敢缚。

旧庐当绝巅,今寺据幽壑。

人虎皆已非,断碑苍藓剥。

形式: 古风

题宣州天庆观秋水阁

偶登秋水阁,静吟秋水篇。

初不辨牛马,河泊方欣然。

及见北海若,始惊大小悬。

大小不相借,致令夔爱蚿。

学者傥悟此,心忘真乃全。

白云散林表,苍山落檐前。

中有醉道士,兀兀知何年。

寒风洒面醒,暖日曝背眠。

弹琴不终曲,抚掌望青天。

谁来达渠意,勿作虚名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题旌德虞令观妙庵

深溪彻寒鉴,苍山开翠屏。

结庵当此间,观妙题其扃。

借问观何妙,伊人养性灵。

岂为娱耳目,是将达神明。

滞有乃为病,趋无亦何营。

外感适变化,中虚藏窅冥。

夜深片月散,林鸟三四声。

寥寥太古风,吹我襟尝惺。

逍遥形骸外,浩荡天地情。

未能同子乐,聊用歌强名。

形式: 古风

题泗州龟山寺

苍山如巨龟,长淮就吞吐。

石林含霜明,爻卦俨可数。

相传有神物,在昔遭圣禹。

絷铁送潭中,作镇亘万古。

乾坤未云息,魑魅那得侮。

至今崖下潭,不敢设网罟。

迩来建佛庙,金碧烂庭户。

长廊肖深洞,夜香郁浓雾。

一读碑上文,飒尔精神聚。

悯旱截臂翁,开山即初祖。

借僧百万人,下坛三尺雨。

至尊亲赐诗,高名动寰宇。

楼阁疑化成,何年运斤斧。

洄流涨平沙,舟楫永无阻。

尤怜瞻仰地,曾是攲倾所。

王者唯好仁,佛力岂无补。

我来解征鞍,赫日正卓午。

凉风如冰霜,洒我襟上土。

仰惭云衲禅,未尝倦行旅。

还思治水功,冥寞今何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