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惟泰丞江山

都城十两车,送子江之浒。

目寄片帆飞,水国沿渔浦。

怜子经世才,战笔文中虎。

小试乘田车,暂为民父母。

民社不轻寄,忧戚抱民苦。

忠孝指心切,求不愧仰俯。

青天遇有阙,思惟炼石补。

效职了男儿,一扇醇风古。

送子独钟情,淮河共乡土。

形式: 古风 押[麌]韵

翻译

京城繁华之地,一辆辆华贵的车,沿着江边送去。
目光寄托在片片帆影中,水乡沿途经过渔村。
疼爱你的才华横溢,如战笔下的猛虎。
短暂地尝试农夫的角色,暂且做百姓的父母官。
国家和民众的重任不可轻视,忧虑百姓疾苦在心。
忠孝之心刻骨铭心,行事不敢有愧于天地。
若苍天有缺,我愿以坚石之心填补。
尽职尽责,如同古代男儿,秉持淳朴的风气。
为你送行,我特别深情,你与淮河、乡土同根同源。

注释

都城:京城,指当时的首都。
十两车:形容车辆华丽,数量众多。
江之浒:江边。
目寄:目光投向。
渔浦:渔村。
经世才:治世的才能。
乘田车:古代农夫所乘的车。
民父母:比喻地方官员对百姓的职责。
民社:指国家和民众。
忠孝:忠诚和孝道。
石补:用石头填补,象征弥补不足。
醇风:淳朴的风气。
淮河:中国河流,这里指送别的地方。
乡土:故乡或乡土之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亲友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抒发,表达了深沉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才俊之人的期许与祝愿。

“都城十两车,送子江之浒。” 开篇即以壮观的场面引入,十两车队在都城中缓缓行进,目的地是远方的江边。这里的“送子”指的是送别亲友,“江之浒”则是送别的地点。

“目寄片帆飞,水国沿渔浦。” 眼眸之间,只见一片帆影掠过天际,仿佛在那遥远的地方与作者告别。而“水国沿渔浦”则描绘了一种边塞的荒凉景象。

“怜子经世才,战笔文中虎。” 这里展现了对被送之人的赞赏,称其为“经世才”,即能够传承和发扬文化的人才。并以“战笔”比喻其文学才能如同武士手中的利器,锋芒所指,即可征服文坛。

“小试乘田车,暂为民父母。” “小试”表明这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而“乘田车”则是对务农生活的一种隐喻。这里的“暂为民父母”意味着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就像父母般地关怀和保护他们。

“民社不轻寄,忧戚抱民苦。” 诗人表达了对民众深切的关怀之情,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这里的“民社”指的是民间社会,“不轻寄”意味着诗人的这种关怀并非轻率之举,而是出于深思熟虑。

“忠孝指心切,求不愧仰俯。” 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忠诚和孝顺品质的追求,以及希望自己能够无愧于内心的自我期许。这里的“仰俯”形象地表示了诗人的这种内心状态。

“青天遇有阙,思惟炼石补。” “青天”指的是宽广无垠的苍穹之上,这里用以比喻诗人面对生命和宇宙的思考。而“遇有阙”则是说在这样的思考中发现了不足或缺陷,“思惟炼石补”则是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来弥补这些不足。

“效职了男儿,一扇醇风古。” “效职”表明诗人希望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和职守。这里的“了男儿”指的是成熟的男子汉,而“一扇醇风古”则是对这种理想境界的一种描绘,仿佛在古老而醇厚的风格中找到了一种精神寄托。

“送子独钟情,淮河共乡土。” 最后,诗人再次提及送别的情景,用“独钟情”表达了对被送之人的深切感情。而“淮河共乡土”则是说虽然相隔遥远,但心中仍与故乡的土地和河流紧密相连。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送别时的复杂心理,以及对才俊之人的期望和对民众的关怀。

收录诗词(1)

张柏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次太守郑安恭探梅过西湖韵(其二)

金方正位凿平湖,物景堪将入画图。

两岸雨垂杨柳重,一汀沙立鹭鸶孤。

泓澄良夜摇明月,潋滟高秋蘸碧芦。

寓目潇湘徒有约,残阳归去独踌躇。

形式: 古风

次太守郑安恭探梅过西湖韵(其一)

亭亭冰质照溪明,㶁㶁如闻环佩声。

初讶玉妃游月地,但无他仗引霓旌。

使君再约慇勤赏,天意从教烂漫晴。

诗律清严谁敢犯,七言今始见长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寄崔嘉彦

厌踏千山折,欣逢屋数椽。

衣冠存古制,松雪对华巅。

自漉瓮中酒,仍烹涧底泉。

桃源疑此是,不必问神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纪赠宣义大师梦英

几忆汤师役梦魂,醉吟想在落花村。

背尘事见寻常说,出格诗曾子细论。

书信寄凭虽有路,笑谈重约恨无门。

今来鬓雪应多也,莫惜频频近酒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