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年少逢春不惜春,惜春还是白头人。
飞花入坐儿曹舞,细草蒙阶醉后裀。
未羡食前罗五鼎,静看檐隙走双轮。
此心已与尧夫似,同为清时作幸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晚春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自己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年少逢春不惜春,惜春还是白头人。" 这两句诗表明在青年时期,人们往往不会珍惜春天,因为他们认为还有许多春天可以享受。而当头发变白,即将步入老年时,才会深切地感受到春天的宝贵和自己生命的有限。
"飞花入坐儿曹舞,细草蒙阶醉后裀。"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花瓣轻盈地飘落在室内,仿佛孩童们的舞蹈;而细小的野草则覆盖了庭院的台阶,诗人可能是在醉酒之后,随手拾起这些草来。
"未羡食前罗五鼎,静看檐隙走双轮。" 这里写的是一种超脱物欲的心境。诗人并没有对眼前的美味佳肴感到羡慕,而是宁愿静静地观察那些从屋檐间隙缝中穿行的水车轮,体现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此心已与尧夫似,同为清时作幸民。"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高远志向和精神追求。尧是一位古代圣王,这里将自己的心境比喻为像尧一样纯洁和高尚,同时也感到自己与那些生活在清净年代的人们有着相同的幸运,因为能够体验到一种超然世俗的宁静和喜悦。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以及精神追求的深刻感悟。
不详
不慕荣利,萧闲自放,名其所居曰“顺适堂”,与徐玑、林洪相唱和。其诗闲雅清矫,与魏野、林逋风格相近,如《古意》、《竹风水月》等多为淡泊清雅之作。著《顺适堂吟稿》五卷
孝本当为事,时人或不然。
娥兮知此理,命也委之天。
五日抱尸出,千年作史传。
英灵犹耿耿,有慊莫登船。
溪桥一树玉精神,香色中间集大成。
疏影逼真前处士,群花推重老先生。
春回陇首人千里,月到窗前梦五更。
甚欲折来还不忍,岁寒留取看峥嵘。
疏影几黄昏,明明野水滨。
未风先信息,无雪更精神。
一白见真色,万红随后尘。
自来花下饮,肺腑尽生春。
半点嚣尘不敢留,晴光野色自浮游。
一泉走石夜多雨,万竹围松风似秋。
剩喜有诗堪献佛,从教无骨可封侯。
上人回施清閒供,兰芷香中著茗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