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半点嚣尘不敢留,晴光野色自浮游。
一泉走石夜多雨,万竹围松风似秋。
剩喜有诗堪献佛,从教无骨可封侯。
上人回施清閒供,兰芷香中著茗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文人在自然中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寄托。开篇“半点嚣尘不敢留,晴光野色自浮游”表现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接着,“一泉走石夜多雨,万竹围松风似秋”写出了诗人在山谷间听泉水流过岩石,感受到夜晚时分的细雨,以及被竹林包围的松树在秋风中的摇曳,这些都是对自然之美的描绘,也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剩喜有诗堪献佛,从教无骨可封侯”则表达了诗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一种精神寄托,即便是向佛祖献上自己的诗篇,亦或是在宗教的指导下寻找精神上的解脱和超越。
最后,“上人回施清閒供,兰芷香中著茗瓯”则描写了高僧在宁静的环境中进行布施,以及花草间散发的芬芳与茶道的雅致。这里“上人”指的是佛教中的高僧,“清閒供”是指高僧在清净的地方进行布施,而“兰芷香中著茗瓯”则是诗人对高僧品茶时所处环境的描绘,通过对花草和茶道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佛教修行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超然物外的一种追求。
不详
不慕荣利,萧闲自放,名其所居曰“顺适堂”,与徐玑、林洪相唱和。其诗闲雅清矫,与魏野、林逋风格相近,如《古意》、《竹风水月》等多为淡泊清雅之作。著《顺适堂吟稿》五卷
体制先天太极图,灯笼真是水晶无。
远看玉兔光中魄,近得骊龙颔下珠。
一焰空明疑火燧,寸波静定即冰壶。
游鱼且作沈潜计,鳞甲成时入五湖。
头角未峥嵘,潜宫号水晶。
游时虽逼窄,乐处在圆明。
有火疑烧尾,无波可动情。
一朝开混沌,变化趁雷轰。
纤尘不到芰荷边,好向阑干系小船。
得句未工吟竞病,有书可读笑便眠。
老于胶扰宁中圣,暂尔萧閒即半仙。
人境两忘天地寂,一声柳外咽新蝉。
春意满庭除,红尘半点无。
山川同变化,天地一模糊。
石友耸冰骨,松公掀寿须。
相望王子宅,不见夜篷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