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游庐山将之西蜀谒玉泉尊者

闻道山人庐阜去,远从西蜀陟崔嵬。

舟行五月瞿唐险,天入三巴鸟道回。

兰若清猿闻苦竹,袈裟细雨忆黄梅。

玉泉智者还相见,应说乡人海上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鉴赏

此诗《送僧游庐山将之西蜀谒玉泉尊者》由元末明初诗人郯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位僧人前往庐山与西蜀的玉泉尊者相会的旅程,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宗教信仰的深切感悟。

首句“闻道山人庐阜去”,开篇即点出僧人前往庐山的行程,庐阜即庐山,以“山人”称呼,既显其修行者的身份,也蕴含着对僧人旅途的敬意。接着“远从西蜀陟崔嵬”,描述了僧人跋涉的艰难,从遥远的西蜀翻越崇山峻岭,展现了一种不畏艰险的精神。

“舟行五月瞿唐险,天入三巴鸟道回”,进一步描绘了僧人水陆并行的旅程。瞿唐险滩是长江三峡之一,以险恶著称;三巴之地则多山,鸟道曲折,形象地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壮丽。这两句通过对比水路与山路的险峻,展现了僧人旅途的波折与壮美。

“兰若清猿闻苦竹,袈裟细雨忆黄梅”,转而描写僧人在途中的所见所感。兰若(寺庙)边传来清脆的猿啼声,苦竹在风中摇曳,袈裟在细雨中显得格外醒目,黄梅季节的回忆则增添了几分禅意与怀旧之情。这些细节描绘不仅丰富了画面,也暗示了僧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最后,“玉泉智者还相见,应说乡人海上来。”表达了僧人与玉泉尊者的重逢,以及他们可能分享的关于家乡和海上故事的期待。这不仅是对僧人旅程的圆满结束的预示,也是对心灵之旅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于宗教智慧与个人成长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旅途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宗教精神的融合,以及对远方与未知的向往与探索,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166)

郯韶(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苕溪渔者。慷慨有气节。顺帝至正中尝辟试漕府掾,不事奔竞,澹然以诗酒自乐。工诗

  • 字:九成
  • 号:云台散史
  • 籍贯:湖州吴兴

相关古诗词

小隐为居延王孙德新赋

草堂三日风雨惊,闭户不闻车马声。

书签颇怪燕泥湿,井屋忽看春草生。

王孙亦在城西住,手种团团青桂树。

朝来读书不下堂,自写淮南小山赋。

形式: 古风

投赠兼善都水二首(其一)

尚书北柱最清高,持节东南护水曹。

千载河渠数刘向,一时词赋重王褒。

玉垣天近含鸡舌,阿阁朝回拾凤毛。

更忆龙池旧时柳,年年雨露浥宫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投赠兼善都水二首(其二)

视草堂深近玉除,每从进讲佩银鱼。

南宫昼漏通青琐,东井金文焕石渠。

古篆久知通史籀,新诗端拟过黄初。

茂陵多病缘行事,惟待青冥荐《子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广德程万户弟从军

桓桓程将军,年未三十气如云。

一朝诣阙袭父职,献书讨贼争功勋。

朝廷恩深礼数厚,授钺前驱那敢后。

云鸟天青没画旗,辕门月黑鸣刁斗。

将军有弟才且贤,从兄万里何翩翩。

看云倏尔归奉母,如此一门忠孝全。

杨花三月潼川暮,挥戈又指湖南去。

吹笛高城破虏风,饮马长江洗兵雨。

学书学剑真男儿,功名拾芥须尔为。

长歌更劝一杯酒,归来细颂平蛮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