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草怨

种田望雨多,雨多长蓬蒿。

亦念官赋急,宁知荷锄劳。

亭午霁日明,邻翁醉陶陶。

乡吏不到门,禾黍苗自高。

独有辛苦者,屡为州县徭。

罢锄田又废,恋乡不忍逃。

出门吏相促,邻家满仓谷。

邻翁不可告,尽日向田哭。

形式: 古风

翻译

农民盼雨心切,雨水充足却滋生杂草。
也担忧官府赋税紧迫,哪能体会耕作的辛劳。
正午雨过天晴,老翁醉醺醺地闲适。
官吏不来打扰,稻谷和高粱自然茂盛。
只有勤劳的农夫,常常为州县服役。
放下锄头田地荒废,眷恋家乡又不敢逃避。
出门就被官吏催促,邻居的粮仓堆满谷物。
老翁无法诉说,整日对着田野哭泣。

注释

种田:耕种农田。
望雨多:盼望雨水充足。
蓬蒿:一种杂草。
官赋:政府的赋税。
急:紧急,紧迫。
荷锄劳:扛着锄头劳作的辛苦。
亭午:正午。
霁日:雨后放晴的日子。
邻翁:邻居的老翁。
陶陶:形容快乐或醉酒的样子。
乡吏:乡村官员。
不到门:不到家门口。
禾黍:稻谷和高粱。
辛苦者:辛勤劳作的人。
州县徭:州县征派的劳役。
罢锄:放下锄头,停止耕作。
废:荒废。
恋乡:思念家乡。
吏相促:官吏催逼。
满仓谷:粮食满仓。
不可告:无法诉说自己的困苦。
田哭:在田间痛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民种田劳作、遭遇自然灾害和官府催税的艰辛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比雨水的多寡与农事的繁重,表达了农民对于天气的依赖与无奈,以及面对官府赋税时的忧虑。

“种田望雨多,雨多长蓬蒿”两句写出了农民对雨水的渴望,过多的雨水会使得蓬蒿丛生,使农作物受到影响。"亦念官赋急,宁知荷锄劳"则透露出农民对于官府征税的忧虑,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辛勤劳动是否能够应对紧迫而来的官府征税。

“亭午霁日明”描绘了一幅晴空万里、阳光普照的景象,与前面的阴雨天气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诗人对于自然界变化无常的感慨。“邻翁醉陶陶”则表达了农民在收获季节后的一种放松与享受。

“乡吏不到门,禾黍苗自高”一句反映出了乡村社会中官方对农民的忽视,以及农业生产的自然成长。"独有辛苦者,屡为州县徭"则强调了农民在官府征税中的不幸遭遇和辛勤劳作。

“罢锄田又废”表达了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农田荒废,而“恋乡不忍逃”则显示出诗人对故土的情感和不愿离去的坚持。

最后,“出门吏相促,邻家满仓谷。邻翁不可告,尽日向田哭”几句描绘了官府催税和农民仓廪充实之间的鲜明对比,以及诗人对于无法述说心中的哀伤,只能终日面对田野而泣的无奈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象描绘,展现了一个关于农业劳作、自然灾害与社会不公的深刻主题。

收录诗词(37)

司马扎(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里贯均未详。曾登进士第,有诗名,与储嗣宗友善。著有《司马先辈集》,《全唐诗》

  • 生卒年:847~858

相关古诗词

感古

九折无停波,三光如转烛。

玄珠人不识,徒爱燕赵玉。

祖龙已深惑,汉氏远徇欲。

骊山与茂陵,相对秋草绿。

形式: 古风 押[沃]韵

感萤

爱尔持照书,临书叹吾道。

青荧一点光,曾误几人老。

夜久独此心,环垣闭秋草。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赠王道士

玉洞秋有花,蓬山夜无鬼。

岂知浮云世,生死逐流水。

瑶台歌一曲,曲尽五烟起。

悠然望虚路,玉京在海里。

青箓秘不闻,黄鹤去不止。

愿随执轻策,往结周太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太上本来真,虚无中有神。

若能心解悟,身外更无身。

假名元始号,元始虚无老。

心源是元始,更无无上道。

七宝为林苑,五明宫殿宽。

人身皆备有,不解向心观。

三世诸天圣,相因一性宗。

一身无万法,万法一身同。

放出光明照,无央世界中。

乾坤明表里,日月觉朦胧。

妙观无静苦,自性不能知。

妄想随缘去,何时有出期。

生灭何时尽,相因浩劫来。

似环蝼蚁转,如毂碾尘埃。

谁言河海阔,深浅尚能知。

爱欲情无底,何年有出时?

水鸟及风林,咸归一法音。

如何颠倒性,自起万般心。

虚无含有象,有象复归无。

心若分明了,知权呼有无。

无空空不空,无色色不色。

若能知色空,色空皆自得。

有有兼无有,无无及有无。

虚心能不动,妙道自来居。

如人入黑暗,目睹又何曾。

若要分明见,须凭浩劫灯。

有相兼无相,迷惑终不知。

未能明觉性,安得决狐疑。

众生情行劣,迷失道根源。

特谓宣宗旨,教令入妙门。

物向无中有,道从有里无。

莫生无有见,迷执自消除。

空色互相生,相缠如纠墨。

要知空色理,自莫分空色。

道性本虚无,虚无亦假呼。

若生无有见,终被法来拘。

不空是真空,不色是真色。

空色便为真,真法何曾得?

是空及是色,究竟总非干。

要认真空色,回心向己难。

空色宜双泯,不须举一隅。

色空无滞碍,本性自如如。

妙音喻虚性,虚心非妙音。

认他毫发事,难得自由心。

一心观一切,一切法皆同。

若能如斯解,方明智慧通。

了悟性根源,名为入妙门。

妙门方便法,是法勿留存。

决破疑惑网,有无都不干。

正心长自在,如隼入云盘。

心静六根清,六根随性行。

性能无著物,邪障那边生。

妙经无碍性,权立妙经名。

故为众生说,令教悟此经。

一真度一切,如楫济横流。

真性随身有,勿于身外求。

传教虚无理,世间散布行。

诵经能万遍,其义自分明。

真性号神王,飞天无定方。

破邪能自外,坚固喻金刚。

灵童即正性,无染号真人。

威猛喻师子,名殊一法身。

诸天诸圣众,无一亦无二。

性不遂波流,是名真侍卫。

语默及游息,无生一念思。

忘形归恍惚,神鬼不能窥。

正法度邪法,众生见处偏。

若生无有见,即被染心田。

天尊重说偈,直为指心源。

汲引迷惑者,令归解脱门。

道非干视听,视听转生疑。

应物临机用,虚心即可知。

心疑随万境,随境认心田。

道非有为有,方名离种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