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听法曲霓裳

金磬玉笙调已久,牙床角枕睡常迟。

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时。

乐可理心应不谬,酒能陶性信无疑。

起尝残酌听馀曲,斜背银缸半下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金色的磐磬和玉制的笙箫已经调好了很久,牙制的床和角制的枕头让人常常迟迟不愿醒来。
在模糊的闲梦刚刚形成之后,婉转悠扬的音乐正好进入高潮。
音乐可以调理人的心情应该不会有错,酒能陶冶人的性情确是无疑的真理。
起身品尝剩下的酒,聆听余下的曲子,斜靠着银灯,半放下帷幕。

注释

金磬:金色的磐,古代打击乐器。
玉笙:玉制的笙,古代吹奏乐器。
牙床:用象牙装饰的床,这里指华贵的床榻。
角枕:用兽角制作的枕头。
朦胧:模糊不清,形容梦境的状态。
入破:古代音乐术语,指乐曲进入高潮的部分。
乐可理心:音乐能够调理人的心境。
陶性:陶冶性情。
残酌:剩下的酒。
馀曲:剩余的曲目,未听完的音乐。
银缸:银色的灯具,形容精致的灯盏。
半下帷:帷幕半垂,形容夜深或准备休息的状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逸的夜晚场景,诗人躺在床上,沉浸于远古的音乐之中。金磬玉笙,是一种古代的乐器,调已久意味着长时间没有演奏,而牙床角枕睡常迟则表明诗人对于睡眠的渴望和推迟。朦胧闲梦初成后,宛转柔声入破时,显示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流畅过渡,以及音乐柔美的声音穿透了夜晚的寂静。

乐可理心应不谬,酒能陶性信无疑,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音乐和酒的享受,以及它们能够引领人们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起尝残酌听馀曲,则是诗人在半醉状态下,聆听着剩余的乐曲,而斜背银缸半下帷则描绘了室内温馨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生活细节的刻画,以及音乐和酒宴带来的愉悦感受,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闲适与享乐。诗中的意境淡雅,情感真挚,是白居易擅长的生活小品风格的体现。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卧疾来早晚

卧疾来早晚,悬悬将十旬。

婢能寻本草,犬不吠医人。

酒瓮全生醭,歌筵半委尘。

风光还欲好,争向枕前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味道

叩齿晨兴秋院静,焚香冥坐晚窗深。

七篇真诰论仙事,一卷檀经说佛心。

此日尽知前境妄,多生曾被外尘侵。

自嫌习性犹残处,爱咏闲诗好听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和元九与吕二同宿话旧感赠

见君新赠吕君诗,忆得同年行乐时。

争入杏园齐马首,潜过柳曲斗蛾眉。

八人云散俱游宦,七度花开尽别离。

闻道秋娘犹且在,至今时复问微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和元少尹新授官

官稳身应泰,春风信马行。

纵忙无苦事,虽病有心情。

厚禄儿孙饱,前驱道路荣。

花时八入直,无暇贺元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