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并序(其五十三)

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

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吹风。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

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观照与空性的深刻主题。首先,“观影元非有,观身亦是空”,这两句诗揭示了观照的本质并非实体存在,而是虚幻无常的。观照的对象——无论是外在的世界还是内在的自我——都如同镜中之影,看似实有,实则虚无。

接着,“如采水底月,似捉树吹风”,诗人进一步以“水底月”和“树吹风”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追求或把握这些虚幻事物的徒劳无功。正如人们试图捕捉水中倒映的月亮或是树梢间的微风,最终却一无所获,这象征着对永恒不变真理的追寻往往也是徒劳的。

“揽之不可见,寻之不可穷”,这两句诗强调了这种追求的不可能性。无论人们如何努力去触及或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它们总是超脱于人类的认知之外,既不可见也无穷尽。

最后,“众生随业转,恰似寐梦中”,诗人将众生的行为和存在状态比作梦境,暗示了人们的生活和意识状态都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塑造的,仿佛在梦中漂浮不定,无法自主地脱离其影响。这一比喻深刻地揭示了佛教中关于因果律和轮回观念的核心思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喻,探讨了观照、空性、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众生在因果律支配下的生活状态,展现了王梵志作为一位具有深厚哲学思考的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收录诗词(353)

王梵志(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 籍贯:卫州黎阳

相关古诗词

诗并序(其五十四)

雷发南山上,雨落北浮中。

雷惊霹雳火,雨激咆哮风。

倏忽威灵歇,须臾势乃穷。

天地不能以,如女为身空。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诗并序(其五十五)

非相非非相,无明无无明。

相逐妄中出,明从暗里生。

明通暗即尽,妄绝相还清。

能知寂灭乐,自然无色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诗并序(其五十六)

但看蛾作蛾,不忆蚕生箔。

但看睡寐时,还将梦为乐。

蛾既不羡蚕,梦亦不为乐。

当作如是观,死生无好恶。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诗并序(其五十七)

黄母化为鳖,祇为鳖为身。

牛里化为虎,亦是虎为人。

不忆当时业,宁知过去因。

死生一变化,若个是师亲。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