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诗并序(其五十六)》。诗中以“蛾”和“梦”为喻,探讨了生死与快乐之间的关系。
首先,“但看蛾作蛾,不忆蚕生箔。”这句话描绘了一只蝴蝶在花间飞舞的情景,它只享受当下的自由与美丽,而不去回忆曾经作为蚕茧中的生命经历。这里通过对比蝴蝶与蚕的不同生活阶段,暗示了对当下生活的珍惜与对过往经历的淡忘。
接着,“但看睡寐时,还将梦为乐。”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在睡眠中,人们会进入一个充满想象与快乐的梦境世界,这与现实生活的苦涩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这里强调了梦境中的快乐,似乎在暗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快乐的渴望。
然后,“蛾既不羡蚕,梦亦不为乐。”这句话转折,指出即使蝴蝶不羡慕蚕的生活,梦境中的快乐也并非真正的快乐。这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尽管人们在梦境中寻求快乐,但这种快乐往往只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痛苦与困扰。
最后,“当作如是观,死生无好恶。”诗人总结道,我们应该以这样的视角看待生死与快乐,即它们都不是绝对的好或坏。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死亡也不应被过分恐惧或渴望。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比喻和对比,探讨了生命、梦境与快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深刻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