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为许隐君作

俗子居山不见山,静者居廛山在眼。

请看东郭许隐君,中山之堂最萧散。

堂前种竹堂后萱,春深笋长萱花繁。

大儿称觞寿花下,小儿读书当竹根。

城中无山亦可乐,城中有虎仍戴角。

归来不愁虎食人,闭门日醉中山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宗衍所作的《中山堂为许隐君作》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宁静画卷。诗中通过对比“俗子”与“静者”的生活状态,突出了隐居生活的自在与超脱。

首句“俗子居山不见山”,以“俗子”与“山”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世俗之人即使身处自然之中,也难以真正领略到山的真谛。接着,“静者居廛山在眼”则转而描绘出静者虽身在尘世,却能心有所属,将山景尽收眼底,体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请看东郭许隐君,中山之堂最萧散。”点明了诗的主题人物——许隐君,以及他所在中山堂的环境,用“最萧散”一词形容,暗示了这里远离尘嚣,充满自然与宁静的气息。

接下来的四句“堂前种竹堂后萱,春深笋长萱花繁”,具体描绘了中山堂的景致:竹林与萱草的生长,春日里竹笋破土而出,萱花盛开,生机勃勃,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

“大儿称觞寿花下,小儿读书当竹根。”通过两个孩子的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大儿在萱花下举杯庆祝,小儿子则在竹根旁专心读书,两者相映成趣,既体现了家庭的温馨和谐,也暗含了对知识与自然的尊重和追求。

“城中无山亦可乐,城中有虎仍戴角。”这一句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结合,表达了即便身处喧嚣城市,也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乐趣,同时也暗喻了社会的复杂与挑战。

最后,“归来不愁虎食人,闭门日醉中山春。”总结全诗,强调了回归自然、内心宁静的重要性。即使面对外界的威胁与困难,只要心灵纯净,就能保持乐观与自由,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中山堂及其主人许隐君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以及对自然、家庭、知识与内心平静的重视。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元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

收录诗词(47)

宗衍(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工诗,善书法。顺帝至正初居石湖楞伽寺,一时名士多与游。后主嘉兴德藏寺。诗清丽幽茂。有《碧山堂集》

  • 字:道原
  • 籍贯:平江路
  • 生卒年:1309—1351

相关古诗词

萱庭春意为胡景仁作

春庭种萱春日长,春风吹衣春酒香。

闭门读书母在堂,百亩之稻五亩桑。

萱能忘忧,无忧可忘。

晨羹须调不须鲤,妇善奉姑姑自喜。

阿孙来来花下戏,慎勿伤花失婆意。

形式: 古风

野鸡毛羽好

野鸡毛羽好,不如家鸡能报晓。

新人美如花,不如旧人能绩麻。

绩麻作衫郎得著,郎见花开又花落。

形式: 古风

题川船出峡图

瞿塘险为三峡门,两岸束急洪涛奔。

十丈江船万斛力,一篙失势原无根。

前船才过后船出,蜀商来往无虚日。

君不见人间行路难,咫尺风波永相失。

形式: 古风

题扁舟醉眠图

江水萧萧江岸风,泊舟不归何处翁。

鼋鼍出没浪如此,尔尚醉游春梦中。

空山云深白日静,松声如涛屋如艇。

归来归来毋久留,不归恐君将覆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