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军中遗稿·读史十首(其十)》由明代诗人张家玉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的深切关注。
首句“绛阙天魔舞不休”,以“绛阙”象征朝廷或皇宫,而“天魔”则暗喻那些扰乱国家安宁、破坏统一的势力。这句描绘了在朝廷之上,这些破坏力量持续不断地活动,暗示了当时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
次句“义旗昨日起濠州”,点明了某个起义或反抗行动的爆发,发生在濠州这个地方。这里的“义旗”代表正义的旗帜,暗示了民众对于压迫和不公的反抗意识正在觉醒,预示着可能的变革即将到来。
第三句“东官曾有誇封禅”,提到历史上曾经有官员夸耀过封禅之事。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象征着对天地的敬畏以及对国家的治理。然而,此处的“东官”夸耀封禅,却与上下文形成对比,暗示了这种表面上的辉煌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如权力的滥用、道德的沦丧等。
最后一句“扫却毡裘拜冕旒”,表达了诗人对于统一和民族尊严的向往。其中,“毡裘”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借指外族入侵者;“冕旒”则是古代帝王的冠饰,象征着皇权。这句话意味着诗人希望彻底清除外来侵扰,让民族再次尊崇自己的传统与文化,恢复国家的统一与尊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事件的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尊严的深切渴望,以及对当时社会动荡局势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