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蜀

诗禅寄杖锡,不问道途难。

到水浮杯渡,逢山卸笠看。

悟空诸念寂,传佛一灯寒。

蜀国又归去,令人忆道安。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以禅杖和锡杖寄托禅意,不再问前行道路的艰辛。
乘船漂流过水面,遇到山时摘下斗笠欣赏。
领悟空性,心中一切杂念消逝,只有一盏佛灯照亮寒冷。
回到蜀地,不禁让人怀念起那位名叫道安的高僧。

注释

禅:佛教中的修行与领悟。
杖:手杖,这里指禅杖。
锡:锡杖,僧人出行的法器。
道途:道路,这里指修行之路。
水浮杯渡:乘舟渡水。
逢山卸笠:遇见山时取下斗笠。
悟空:领悟空性,佛教术语,指去除执着。
诸念:各种念头。
寂:寂静,无杂念。
传佛:传承佛法。
一灯寒:象征着孤独而明亮的佛灯。
蜀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这里可能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道安:历史上的高僧,可能诗人有所敬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暕创作的《送僧归蜀》,以禅意和旅行为题材,表达了对僧人归蜀修行的祝福与对佛法的感悟。首联“诗禅寄杖锡,不问道途难”描绘了僧人带着杖锡,以诗禅为伴,不畏旅途艰辛的形象。颔联“到水浮杯渡,逢山卸笠看”生动地展现了僧人在山水之间行进,随性自在的情景,体现了佛教徒的洒脱与从容。

颈联“悟空诸念寂,传佛一灯寒”进一步深化了僧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悟空”表达出僧人对世俗杂念的超脱,而“一灯寒”则象征着佛法的清冷与持久,暗示修行者的坚韧与执着。尾联“蜀国又归去,令人忆道安”表达了诗人对僧人回归蜀地修行生活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道安(东晋高僧)般修行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禅意,既描绘了僧人的旅途生活,也传达了诗人对禅修生活的理解和敬仰。

收录诗词(6)

周暕(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亡,流寓秀水、钱塘、吴郡等地(《养蒙文集》卷二《送周方山序》)。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执教馀姚(《桐江续集》卷一三《送周君暕之馀姚讲授》)。武宗至大三年(一三一○)为白珽《湛渊静语》作序(《湛渊静语序》)。月泉吟社第十九名,署名识字耕夫。事见《月泉吟社诗》。今录诗六首

  • 字:伯阳
  • 号:方山
  • 籍贯:泰州(今属江苏)

相关古诗词

闻平湖僧绍义自岭归又入浙

曾写当年送别诗,小窗几度梦魂飞。

句从薝卜林中得,人在梅花岭外归。

礼罢祖师无有相,遍参老宿悟来机。

归舟久驻西湖上,闻道新来景又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寄悦上人

一锡千峰远,闻师住少林。

云生坐处石,佛见定时心。

清福人间少,红尘山外深。

何当重问讯,来借朱堂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偶感

晚月迟迟坐久望,昨宵风露变新霜。

人间一别真成缺,何待明朝始断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嘲秃笔

中书君己不中书,椎钝无心费指呼。

别有管城堪任使,从教骂作笔头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