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茆山赠两道士二首(其二)

尊师得道貌如童,追蹑岑崟但使风。

毋道姓名千古上,时闻笑语五云中。

开山指顾逢秦禅,行洞应知与蜀通。

忧患相仍兼疾病,愿祈一粒发凡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道士在茅山修行的场景,充满了神秘和超脱的氛围。首句“尊师得道貌如童”以“尊师”点出两位道士的高深修为,通过“得道貌如童”形象地展现了他们超越世俗、心灵纯净的状态。接着,“追蹑岑崟但使风”一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两位道士的修行比作追随高山,仅凭清风为伴,隐喻他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越。

“毋道姓名千古上,时闻笑语五云中”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两位道士的隐逸生活,他们不求名利,只在云雾缭绕的仙境中享受着自然的乐趣,笑声常在,仿佛与天地同乐。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开山指顾逢秦禅,行洞应知与蜀通”则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地理联系,展现了两位道士的修行范围之广,不仅限于茅山,还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暗示他们的智慧和影响力超越了地域的限制。

最后,“忧患相仍兼疾病,愿祈一粒发凡蒙”表达了诗人对两位道士的深切关怀,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或世事的忧虑。这里“一粒发凡蒙”可能暗含着希望两位道士能给予指引或解救之意,反映了诗人对精神解脱和人生智慧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两位道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境界,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智慧和解脱之道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1007)

王慎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宿茅山栖霞道院

凉月高松翠影长,石坛阴洞映苍苍。

山烟发气邻丹灶,涧水流芬漱药床。

静见道心生白室,闲披仙箓检青囊。

投身未卜他年计,明祷茅君一瓣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游茆山柬唐太史应德本与唐期往而予不能待因以嘲之

闻有人间不死庭,遂歌招隐浩长征。

巢鹤青松年共老,经泉白石色兼清。

神君迹化名空在,幽洞花深客自行。

为语稽康仙分薄,纵逢石髓也难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寄题吴兴吴太仆园亭

吴兴本是佳山水,况复名园选胜开。

曲引苕溪来涨沼,平分岘石作层台。

琴书数处无尘事,花鸟三春有酒杯。

他日南寻天目顶,因君清暇得徘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馀干李春江先生致鲁国左相而归先生昔贰泉郡予方髫年在诸生中最荷奖识展拜感旧情见乎辞

登堂欢宴挹冲襟,为问先生迩在林。

晚爱溪山轻相印,日邀里族费家金。

门前流水心俱远,市里嚣尘迹自深。

却忆受知童子日,徒然长大祇如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