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闻倭寇稍平寄上南都大宗伯孙公兼怀太史文和二首(其一)

才罢江南战,凭高动越吟。

涛声翻日暮,兵气结秋阴。

听履青天远,含香紫雾深。

世传修汉史,谁识二班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暮秋时节,听到倭寇逐渐平息的消息后,对南都大宗伯孙公以及太史文和两位贤者的怀念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以及对贤者的敬仰。

首句“才罢江南战”,简洁有力地概括了江南地区刚刚结束的战争,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艰辛。接着,“凭高动越吟”则表达了作者站在高处,心中涌起对越地(泛指南方)的感慨,既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涛声翻日暮,兵气结秋阴”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肃穆而略带悲凉的氛围。日暮时分,江涛翻滚,仿佛是战争的余音;而兵气凝聚在秋日的阴云之中,象征着战争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象,也暗喻了战争带来的影响和后遗症。

“听履青天远,含香紫雾深”则是对孙公和文和两位贤者的赞美。这里的“履”指的是官靴,象征官员的职责与地位;“青天远”则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认为他们如同青天一般高远;“含香紫雾深”则以香气和紫色的雾气来比喻他们的德行和影响力深远,如同香气弥漫,紫色雾气笼罩,既美丽又神秘。

最后,“世传修汉史,谁识二班心”表达了对两位贤者功绩的肯定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探寻。这里提到的“二班”可能是指班固和班超,都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军事家。这句话意味着尽管世人都知道他们修史的功绩,但真正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人却很少。这既是对两位贤者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们的复杂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和平的向往、对贤者的敬仰以及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

收录诗词(1219)

谢榛(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 字:茂秦
  • 号:四溟山人
  • 籍贯:脱屣山
  • 生卒年:1495~1575

相关古诗词

暮秋闻倭寇稍平寄上南都大宗伯孙公兼怀太史文和二首(其二)

省中霜叶下,百感向斜晖。

北饷多留滞,南征几是非。

寸丹经国远,尺素到家稀。

共拟孙弘阁,无劳说布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老怀

残年百事过,阅世复何言。

多病仍春草,全家岂故园。

游丝风不定,乱雀日相喧。

我欲从丹侣,青山静掩门。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送许殿卿守建宁

移官君独远,惆怅撤离筵。

山转荆南路,江浮蜀外天。

自能归异俗,几为问荒田。

到日梅花发,春生五马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赠卢次楩(其一)

五年君一到,未是曳裾频。

晓发黎阳骑,宵探漳浦春。

交游魏公子,怀抱楚骚人。

好觅沧洲侣,相将采绿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